二、關于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
中國從來都是一個傳統大國,但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大國概念有很大差異。作為在現代化進程中迅速崛起、與外部世界深度融合的新興經濟體,今天的中國已成為一個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大國。中國將在一個多極世界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奉行什么樣的政策,已成為舉世關注的重大問題,這是中國外交在國際格局轉變的歷史時期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的主要使命是如何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創造一個有利的外部環境。或者說,外交工作就是為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保駕護航。鄧小平提出的“韜光養晦”戰略思想就是基于這一核心考慮。在此思想指導下,中國外交總體上采取低調行事的方針,基本態勢是防守型的、反應性的。以“不某某”詞語搭配方式來表述中國的外交政策(如不樹敵、不當頭、不扛旗、不對抗、不爭鋒,等等)成為典型的中國特色之一。應當看到,在冷戰期間的兩極格局和后冷戰時期的單極格局下,中國還是一個弱勢的發展中大國,處在國際經濟、政治體系的外圍,其采取防守型和反應性的外交,既是出于中國集中精力搞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需要,也是基于中國自身實力地位的明智選擇。中國過去近40年外交取得的巨大成功,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順利推進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世界有目共睹。
改革開放以來40年中國外交的成功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準確把握了世界經濟、政治和安全領域發展變化的大趨勢,根據中國的實力地位和階段性目標,確立中國外交的戰略方針和推進路線。當今國際形勢最大的變化是國際格局的轉變,多極化加速發展已進入一個由解構到建構的歷史過渡時期。中國崛起成為第二大力量中心,并因其繼續處在上升期而成為各方最為關注的變量。中國的經濟、政治和安全關切已經與世界的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如果說,中國外交的使命還是繼續為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保駕護航,那么現在指導其謀篇布局的理念和戰略思想則必須提升到與國際秩序建設相關聯的高度和全球范圍的廣度。這就是提出新時期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意義所在。我們從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探索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路”的文章中,可以了解到當前中國大國外交的基本要素。
首先,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要立足于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國情”,這是中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地位。從經濟的發達程度、社會現代化進程、尤其是人均GDP等方面講,中國仍屬于發展中國家。以傳統國際政治分屬,中國也把自己放在第三世界或發展中國家行列。作為新興經濟體的代表,“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一正式“身份”標簽,不僅是兼顧經濟與政治、國際與國內幾方面因素的綜合考量,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國的大國地位和中國傳統外交特色。
其次,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要根植于中國堅持社會主義的理念”。這是中國的政治旗號,是共產黨執政下當代中國追求的國家政治發展模式。與此相對應的是,對外強調公平正義、共同富裕以及和諧世界的理念。和諧世界是建立在公平正義和共同富裕的基礎之上,如果沒有公平正義和共同富裕就不可能有和諧。這是中國自身發展要著力實現的目標,也是參與和處理國際事務的基本取向。強調這一點也十分契合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基本身份和外交中注意維護發展中國家整體利益的政治定位。
再次,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要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中汲取營養”。從傳統文化中要尋求思想和智慧一直是中國外交的一個重要特色。今天的大國外交更要求對解決21世紀人類面臨的挑戰具有啟示作用的中國智慧和思想。當然,這絕不是簡單地從傳統文化中尋找、挖掘能適用于當今需要的某些思想觀念,而是真正能抓住那些具有大智慧的思想觀念的精髓,加以創造性地運用,使之成為可以真正因應現今國際經濟、政治和安全問題的思想和智慧。在實踐中,中國需要在現代化的自身發展進程中首先實現與體制、機制和能力建設的銜接,然后才能推向世界,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對話。
最后,“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還要繼承新中國的外交優良傳統”。“優良傳統”的說法是中國獨特用語,人們經常將之解讀為連續性。中國的外交政策在一些重要方面保持連續性是長期以來一個受到普遍贊賞的特點。連續性與穩定性相關。但審時度勢,根據變化作適時調整更是外交政策的生命力所在。所以,所謂“優良傳統”的精髓不是連續性本身,而是支持連續性符合現實和長遠需要的“合理性”。王毅外長在文章中明確提到的中國外交“優良傳統”的政策主張和戰略思想包括: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等。
中國新時期的大國外交將更加突出維護世界和平的宗旨,在推進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事業上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世界多極化進程加速,意味著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更加均衡的方向發展,但格局轉變造成的國際關系失衡與失序,使中國外交進入一個更具挑戰性的歷史階段。王毅外長以《探索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路》為標題的文章,充分反映出在中國外交面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復雜形勢下所懷有的基本自信和必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