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結構調整趨勢已逐漸清晰 中國結構調整取得階段性成果
——2014年第三季度我國宏觀經濟與財政政策分析報告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 閆坤 于樹一
2014年第三季度,世界經濟的特征是呈現廣泛的結構調整趨勢,其背景是世界經濟雖然實現了復蘇,但復蘇基礎較為脆弱,只能維持低速增長狀態,對此,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頗顯無力。結構性改革一方面能夠激發內生的可持續的增長潛力,有效增加需求和提升經濟增長預期;另一方面能夠拓展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空間,加強其政策效果。中國目前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結構調整是其內涵之一。從第三季度中國經濟的表現看,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財政運行也符合結構調整的取向,當下的任務是如何運用稅收和財政支出工具,做出適應經濟中速運行的財政政策選擇,發揮出對此輪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引領作用。
世界經濟呈現結構調整趨勢
第三季度,世界經濟沒能夠延續上半年企穩回升的勢頭,體現為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三低”特征,實際表現明顯低于市場預期,說明經濟復蘇之路遙遠坎坷,為走出持續六年的國際金融危機陰影仍需不懈努力。各國已經逐漸形成共識:結構調整是實現經濟穩定復蘇的最佳方案。目前,世界范圍的結構調整趨勢已經逐漸清晰。
(一)結構調整的背景:世界經濟低速增長
首先,世界范圍的需求下滑。
當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勢低迷,它所體現的需求下滑不是局部的,而是世界范圍的,其背后的深層原因是結構約束下的世界經濟增長乏力。截至9月國際油價已經連續第三個月下跌,主要原因是需求下滑。
價格由供需平衡所決定,油價下跌必然會導致供給減少,直至供需平衡。目前,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削減石油產量的壓力正日益增加。國際能源署(IEA)將2014年和2015年全球石油增長預期連續第三個月下調,將今年全球原油日需求增長量從70萬桶大幅下調至20萬桶。
目前,世界經濟復蘇進程放緩的預期基本形成,黃金價格則在這種普遍預期下止降回升。
其次,改變世界經濟低速增長的狀態只能寄希望于結構性改革。
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大多數國家實施了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了防止金融危機與擴張政策相互作用下的主權債務危機,很多國家轉而實施緊縮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在多年的寬松的貨幣政策驅動下,世界經濟終于實現了復蘇,但由于復蘇基礎較為脆弱,只能維持低速增長狀態。
若要實現世界經濟穩步提速,就需要夯實經濟增長的基礎,面向短期調控且已被用到極致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已經無能為力,只能寄希望于全面的結構性改革。結構性改革一方面能夠激發內生的可持續的增長潛力,有效增加需求和提升經濟增長預期;另一方面能夠拓展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空間,加強其政策效果。
目前,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是世界范圍的,對于發達國家主要體現在就業、教育、社會保障、主權債務等領域,對于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則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地區結構、城鄉結構以及收入分配、商業環境、地方政府債務等結構性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