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結構調整的基礎
盡管國別差異明顯,但各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深層次問題則大體一致,即結構失衡。因此,世界范圍的結構調整具有較為堅實的國別基礎。
第一,美國經濟增長不均衡隱含著結構性問題。
三季度美國經濟的表現喜憂參半,經濟擴張的步伐有所放緩。對其宏觀經濟數據分析后可得到如下結論:美國經濟并非整體性增長,而是結構性增長。其中:頁巖革命和新iphone手機的上市改善了貿易結構,也帶動了工業發展;就業穩步復蘇但仍不夠積極,勞動力的參與度較低,薪資增長緩慢,影響了消費。好的一面的原因是制度優勢、企業創新環境良好、金融體系相對成熟成為經濟增長的基礎;差的一面的原因是基礎設施、健康質量、教育基礎、政府效率、財政狀況等方面的結構失衡成為經濟增長的拖累。
第二,歐元區經濟全線走弱隱含著結構性問題。
三季度歐元區經濟數據全線走弱,且各國增長情況不均衡,又陷入俄烏沖突的困境,市場預期悲觀。IMF預測,2014年歐元區經濟增長率僅為1%。面對經濟增長重新陷入低迷,歐洲央行的寬松貨幣政策難以發揮預期效果。事實上,歐元區部分國家已經意識到經濟低迷的根本原因是結構失衡,已經或將要采取一系列結構調整措施。例如德國當局已經意識到,為推動經濟增長德國必須大幅增加對基礎設施的投資,改善私人投資條件。法國通過能源轉型法案,推動能源消費和生產的結構調整,進而大幅增加就業和促進環保行業的發展。
第三,日本經濟不景氣的本質原因是結構性問題。
除對外投資使經常項目收支產生盈余外,三季度日本宏觀經濟指標大部分表現不理想,主要是4月份消費稅上調至8%造成總需求持續下滑。日本內閣府已連續兩個月下調對該國經濟的基本評估,日本央行也已做好推出刺激政策的準備。事實上,日本當局已經認識到消費稅的影響只是表象,經濟不景氣的本質原因是結構失衡,因此,安倍政府早在6月24日就公布了一攬子經濟改革計劃“新成長戰略”,內容涵蓋產業振興、增強人才培養、設立戰略特區、推動科技創新、拓展國際市場等結構性改革內容。
第四,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經濟增長的核心問題均是結構性問題。
三季度俄羅斯經濟增長明顯放慢,通貨膨脹嚴重,巨額資本外逃,如果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將有陷入“滯脹”的危險。事實上,俄羅斯經濟最致命的問題就是產業結構單一,對貿易依賴性強,同時,金融體系脆弱,這些結構性問題導致經濟抗擊打能力較弱。
除對外貿易表現不佳外,三季度印度經濟總體向好。目前對印度經濟影響較大的結構性問題是貿易結構失衡,出口受歐元區經濟不振的打擊嚴重。
巴西經濟自二季度出現“滯脹”態勢以來,三季度除了工業生產出現回暖跡象外,貿易和通貨膨脹的困境未得到根本性改善。
三季度韓國經濟主要依靠外需支撐,目前制造業萎縮、消費者信心低迷的決定性因素是產業結構較為單一、基礎設施投資不振等結構性問題。
中國目前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結構調整是其內涵之一。中國的改革對此輪世界經濟結構調整具有引領作用。因此,IMF在全面下調經濟預期的情況下,維持對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增速7.4%和7.1%的預期,折射出對中國經濟表現的肯定。OECD對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為7.4%和7.5%,表明對中國經濟前景更為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