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國特色新型現代慈善事業
與現代慈善相比,傳統慈善無論在規模上還是救助效果上都需要提升。中國的慈善事業從傳統到近代、從近代到現代、從舊式現代性到新型現代性的轉型,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里的轉型不是簡單替換,而是呈遞與演進。舊式的現代慈善會造成資源配置使用的無效率,尤其在當前社會結構與經濟結構失衡、社會結構本身也失衡的情況下,慈善事業發展困境迭生。
新型現代慈善使社會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獲得修復和重建。新型現代慈善能夠充分發揮本國特色優勢,包容吸納西方現代性優點;能夠促進社會文明的建設,改善生態環境;使人與自然相攜永存,人類社會獲得永久安全;以人為本,人與自然雙勝、人與社會雙贏,并把社會發展過程的環境和人員代價減小到最低限度。這種對新型現代慈善的日益自覺和遠大抱負,正是中國社會轉型加速期的實踐指向。
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由此衍生的對現代社會生活及社會運行規律的理解和把握,是社會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因此,慈善事業不可避免地要成為社會學的研究視域。社會學既要研究其過去,又要關注其當前,更要謀劃其未來。當現代性面臨重大轉折之時,必定也是社會重構、個人重塑、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進行重建之日。通過對社會實踐和人的行為的修正,實現相互之間的協調互動。實踐基礎上的人與社會的統一是一種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正如馬克思主義所主張的,通過實踐將人的主觀性與社會現實性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人的充分自由全面發展。社會必然會朝著進步和越來越完美的方向變化。鑒于時代要求及國情所限,中國的慈善事業要加快實現如下幾個方面的轉化。
從泛面型向社區型轉變 當前的慈善之所以行業公信力及社會認可度不高,一方面是因為受助者主要是少數弱勢群體,其話語權和發聲力較弱;另一方面是因為慈善仍屬于小眾事業,距離大眾還較遠,仍停留在理念層面,和人們實實在在的生活不甚相干。如此,既不能讓大部分人從中受惠,又難以取得人們的理解與支持。如果慈善事業盡快走進社區,實現社區化,這就容易適應大眾的心理,符合中國古代由親及疏、由近及遠的慈善理念,且與正在推進的城鄉基層社區建設相輔相成。為此,慈善要加快走進社區,尤其要走進邊貧地區的鄉村,并向精細化、人性化方向發展,提升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 生存型慈善往往只著眼于對象的現時需要(比如生計等),發展型慈善事業不僅僅是扶危濟困的補充型保障工具,而且更加注重對象的長遠發展,并逐漸成為整合社會資源、提振社會精神、塑造社會信仰、重整社會秩序的國家重器。當前及未來的慈善事業應該在充分保證弱勢群體基本生活的基礎上,向著促進弱勢群體乃至整個國家和民族全面發展的方向邁進。
從反應型向戰略型轉變 慈善可以彌補政府與市場的失靈,關照政府難以觸及的領域。但是,慈善不應只是被動地救急、救火、拾遺補缺,而應主動與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并上升為國家社會戰略計劃。尤其在市場作用日益明顯、社會訴求不斷升級的時代背景下,慈善事業的戰略意義不可低估。小至一個組織、一家企業、一個社區,大至一個區域、一個國家,必須依循戰略思維將慈善事業的盛衰與其長遠發展結合起來。
總之,改革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坐等觀望。傳統的東西不可能轉眼之間就現代化,它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種新制度的轉化與確立,是多種利益集團博弈妥協和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理解了這一點,才能夠真正理解要確立一種新的慈善模式,要實現慈善事業的現代性轉型,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