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
未來經濟增速合理水平是6%到7%
侯云春表示,中國經濟正處在進入新常態之前轉型換態的關鍵轉折期,經濟形勢既有明朗之處也有不明朗的地方。明朗之處在于人們都接受了中國經濟下行的判斷,而不明朗的地方是經濟下行將持續多長時間、下行到什么地方,還看不清楚。“根據我的研究,這個轉折期至少需要兩三年時間。就像從高速路轉入普通路一樣,不是一下子就能轉過來,需要有一個過程、一些條件。”
他認為,在這個轉型換態過程中,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嚴峻的挑戰,關鍵在于我們能不能搞好五個“能不能”。
第一個是經濟增速能不能穩住?需要注意兩方面問題。首先,一看速度慢了就坐不住了,想再來一次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把經濟再重新拉到高增長軌道上去。“這個本事我們有,但是帶來的問題更多。”同時,也要防止經濟失血,一路下行,掉到很低。“過去幾年實踐證明,經濟減速的時候,企業利潤、財政收入下降的幅度更大。我感覺,中國經濟日子難過還不止明年、后年。所以,一方面要緊一緊褲腰帶,準備過幾年苦日子,同時我們要采取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該刺激的時候要適當刺激,使經濟能夠穩定在比較合理水平上。這個比較合理水平到底是多少?我看6%到7%應該是可以的。”
第二個是能不能管控好風險。現在經濟生活當中有很多風險,產能過剩、房地產泡沫、地方債務等等。這些矛盾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候被掩蓋了,某種程度上可能被消化了,但是經濟增速減緩的時候,這些矛盾就可能暴露出來。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采取各種措施,防止、管控好風險,防止風險由個別的、局部的、暫時的風險演變為系統性的、全局性的風險,不要出大問題。
第三個是結構能不能調整,這是關鍵。這種調整實際上是一種創造性的破壞,把資源要素由效率低的領域、部門、行業和企業轉到效率比較高的行業里面,這樣就能使一部分落后的產能被淘汰,一部分失去競爭優勢的被破產、兼并、重組。當前中國的企業存在著優勢企業長不大做不強、劣勢企業死不了無法被淘汰的問題,所以要創造這樣一種經濟環境,使企業能夠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成功地進行優勝劣汰。
第四個是就業能不能增加?就業這幾年沒有大問題,但是沒有大問題不等于沒有問題。近幾年,我們擔心經濟危機期間出現的那種大量的農民工回鄉、工人下崗的情況沒有出現,這得益于很多方面。一個是我國勞動力的結構總量,供給形勢發生了變化。現在是供需基本平衡和結構性短缺并存。服務業這幾年的發展速度快于第二產業的制造業,而且從去年開始服務業的比重超過了第二產業的比重,在同樣數量的GDP的情況下,服務業可以比第二產業多增加30%左右的就業。但是,也并不是說我們的就業沒有問題。當前,依然存在隱性失業問題和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如果說過去在經濟高速發展下的大家加班加點,不尊重勞動法,這個節假日不讓休息,那趁我們結構調整的時候,認真的解決一下這個問題是應該的。當前也確實有一些企業開工不足,企業勞動工時得不到保證,這個既需要經濟增長速度,也需要在經濟結構的調整當中注意發展那些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
第五個是動力機制能不能轉換,這是最根本的。這種轉換歸根到底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全面深化改革,真正的轉變體制機制。也就是按照中央、國務院領導反復強調的那樣,要搞好三個清單。第一個是對政府的正面清單,法無授權不可違,職權法定,政府做什么都要有法律規章,閑不住的手不能到處干預。第二個是負面清單,這是對企業、公民、市場說的,法無禁止皆可為,要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第三個是責任清單,政府法定責任必須維護。
侯云春認為,只有這五個“能不能”解決好了,才能說中國經濟成功進入了新常態。“只要實現了低投入、中速度、高質量、好效益和優良環境生態這樣一個發展狀態,經濟不管是增長5%、6%還是7%,都是一個質量和效益比較高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