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我們的制度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是對過去數百年西學東漸歷史經驗和教訓的理性審視,體現了制度、理論、道路自信中蘊含的文化自信
理論周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關于中國傳統文化有許多論述,他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這實際上提出了一個重要命題,即我們的制度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那么,提出這個命題有何現實背景?
韓震: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從西方發達國家借鑒了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因此就有人認為我們的成功是完全源于學習西方的結果。實際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著深厚的根源。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而且這種文化傳統一直成功地延續下來。由于沒有趕上工業革命的進程,1840年以后中國衰落了。但與幾千年的文明史相比,這只是短暫的“歷史瞬間”。中國在歷史上每一次變動中都能夠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這次中國的重新崛起以及即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因為中國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有自己恒久的文化根基。習近平同志正是從這種大歷史觀看問題,讓中國人民重塑文化自信心。
陳晉:這個論斷揭示了一個重要規律,即任何國家的制度建設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絕不能去搬“飛來峰”。中國當今實行的制度,是由我國人民在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基礎上,經過長期奮斗和探索做出的選擇,不是哪個人、哪個政黨簡單憑主觀愿望來決定的。
理論周刊:從歷史上看,這個命題的提出,是不是在理性地審視我們過去數百年西學東漸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程美東:任何現實的制度和實踐都植根于具體的文化,對于受過一定教育的人來說這個命題應該是常識。但為何在近代以來大家卻特別重視討論這種常識性的命題呢?從根本上說,近代以來在西方中心論的影響下而形成的自我超越性的沖動使得我們很容易突破常識的規矩,很容易跟西方亦步亦趨,從而使我們不時地在現代化道路上走些彎路。所以,在當今我們應該客觀理性地看待我們所取得的突飛猛進的成績之時,主動地提出這個命題,就是對于我們過去數百年西學東漸歷史經驗和教訓的理性審視。
第一,對于西方文化價值中心論的反思。近代世界的文明發展進程毫無疑問是在歐美文化主導下進行的。西方文化對于近代中國、世界的發展影響巨大,西方中心論一度頗為不少人欣賞。但是,這種西方中心論不獨與文化發展多樣性的要求、民族發展差異性等不一致,也與各國、各地區現實發展的圖景不一致。因此,人們對最初的主要由于物質文明的因素而形成的西方中心論,開始了理性反思:西方價值是否具有超越時空的實用性?如果它具有普世性,何以理解西方國家自身發展歷程中的曲折坎坷?何以理解廣大非西方國家學習西方國家過程中的諸多不如意和其自身文化歷史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問題?
第二,對于拉美、非洲、亞洲一些國家發展模式的反思。拉美國家于19世紀初即開始了民族獨立的現代化歷程,非洲國家普遍于二戰后開始了民族獨立的現代化歷程,它們普遍是西方制度的摹本,但是直至今天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遠遠沒有達到其預定的目標,更無法達到其所期望的同樣的制度、措施在西方國家實施的效果。這充分說明,沒有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制度措施,無法取得合適的效果。
第三,近代中國史尤其改革開放30多年歷史給我們的啟示。30多年改革開放的歷史使得人們越來越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它充分地解決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效率問題,所以它成為中國現代化發展道路的理性選擇,而其內在的邏輯就是要尊重中國的國情、尊重中國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