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我們的制度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是通過彰顯精神獨立性來堅定制度自信的最好示范
理論周刊:從文化方面來看,進一步堅定制度自信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程美東: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不是提倡文化復古主義。習近平同志強調:“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有鑒別”就不是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的態度,不是歷史虛無主義或文化保守主義的態度;“有揚棄”是在經過分析鑒別的基礎上,堅決剔除其過時落后的糟粕后,積極繼承吸收其合理優秀的成分。要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李德順:首先要堅定中華民族主體意識。我們的事業不但要以中華民族的整體和長遠利益為評價標準,不受別人左右,而且要由中華民族自己來擔當其權利和責任,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只要我們是在真誠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并且自覺地用我們的制度不斷完善來加以保證,那么我們就可以有足夠的自信。
侯且岸:制度畢竟是由人來設計的,不可能一成不變。而往往制度的改變通常又是因為有政治的介入,從而會直接影響到制度和文化的一致性。錢穆先生也說過,“政治上具有一種真實性之制度,則必從社會風氣醞釀而出”。“空制度決不能與真風尚相敵”。可見,制度和文化的關系復雜而多變,決定變化的因素和條件則是多元的。由此,我又想到章太炎先生的看法,在他看來,與西方文明不同,在中國文化中,政治是文化的主宰,理解中國文化,必須了解中國政治,政治和文化是一體的。章太炎先生格外重視文化傳統,認為中國是“因舊之國”,而美國是“新辟之國”,法美之制并不適合于中國。因此,他主張“不要事事更張”,“美法美德當存則存”,否則會因習慣而難以實行。這正是制度自信的表現。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互為表里,在制度設計上絕不能完全脫離國情和民意。
韓震:我們既需要從近代以來造成的自卑心理的陰霾中走出來,也需要從蘇東劇變的陰影中走出來。實際上,中國近代短暫的落伍,并不是中國文化本身的失敗,而是中國文化暫時沒有適應人類歷史的變遷,遭遇的暫時的困境,是歷史興衰波動的自然節奏的一部分。中華民族有一種文化上的韌性,這種韌性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可能。
另外,蘇聯的解體也并不是社會主義本身的失敗,而是一種僵化了的特殊模式的失敗。社會主義是一種嶄新的制度,它仍然在歷史的探索進程之中。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的探索中,基于自己的文化傳統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功,這本身就是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進程。這一進程不僅證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仍然有蓬勃的生命力,而且也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生命力。
辛鳴:制度自信不僅要建立在道路自信上,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帶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輝煌成就要高度自信;還要建立在理論自信上,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何優越、為何珍貴要有高度的精神自覺。這就涉及到“精神獨立性”問題。
“精神獨立性”概而言之就是一個社會從精神層面上對如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評價問題、解決問題有自己獨立的不受他者主宰與左右的思維、價值與方法。
習近平同志帶領我們回望中華文化,強調我們的制度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正是通過彰顯精神獨立性來堅定制度自信的最好示范。
(文字整理:張記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