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把實質性提高服務業占比作為“十三五”規劃的約束性目標。
第一,明顯提高服務業比重。建議國家“十三五”規劃明確把服務業占GDP比重達到55%、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達到30%作為主要的約束性目標,以此作為衡量結構調整優化的主要標準。
第二,加快推進投資轉型。與服務需求快速增長趨勢相適應,重點加大教育、醫療、健康、文化、體育等生活性服務領域的投資;從工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出發,重點加大信息、研發、設計、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投資。
第三,實現發展理念的深刻轉變。由工業大國走向服務業大國,無論企業、社會、還是政府,都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尤其是需要改變某些傳統的發展理念。例如,走向服務業大國,形成服務業主導的新格局,不是不要制造業,不是不要工業,而恰恰是通過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傳統工業,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升級。更根本的在于,要改變過去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方式、終結GDP為中心的增長主義、以增長代替發展的理念。
關鍵在于加快服務業市場開放與制度創新
中國由工業大國走向服務業大國,關鍵在于加快服務業市場開放和制度創新。這些年,服務業供給瓶頸問題突出,難以滿足社會服務需求,根源不在于國內資本短缺,而在于服務業市場開放的嚴重滯后。
1.盡快使社會資本成為服務業發展的主體力量。發展服務業,主體是中小企業,關鍵是放開市場,重點是激活社會資本。從國際經驗看,服務業大多是從小企業開始成長的,大資本的優勢并不明顯。比如,亞馬遜、谷歌、臉譜等國際服務業巨頭,都是在車庫中創業出來的;從國內實踐看,以大企業為主做強服務業并不成功,某些大企業靠做大規模進入世界500強,但缺乏對市場需求變化的靈敏反應,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強;恰恰是阿里巴巴這樣創立初始僅僅是小企業的,卻在市場競爭中成長為市值接近三千億美元的大企業。從產業發展規律看,服務業門類繁多,個性化、差異化程度高,恰恰是中小服務企業更能夠靈敏地反映市場需求,并通過公平競爭激活、做大服務業市場。這在客觀上要求盡快出臺相關政策,加快服務業市場對社會資本的開放。
一是加快市場準入的開放。在銀行、證券、保險、電信、郵政快遞等行業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取消不合理的經營范圍限制。
二是實質性打破對社會資本的限制。鼓勵支持社會資本進入教育、醫療、健康、文化等領域投資。以發展政府購買服務為重點,支持公益性社會組織在公共服務領域發揮獨特的作用。
三是加快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進程。當前加快營轉增改革,客觀上降低了服務業的成本,問題在于,當前公共資源配置多方面對服務業發展形成掣肘。以用地成本為例,服務業用地是工業用地的4-5倍。再例如,城鎮公用事業領域向社會資本開放不足。為此,土地等公共資源配置要向服務業傾斜或者至少是與工業一視同仁;要在城鎮公用事業領域特許經營權的出讓方面引入競爭機制,加快市場化配置進程;在行政系統服務資源配置方面規范完善政府采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