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11月20日,《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公布。《意見》傳遞出以經營規模適度為目標促進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尊重農民意愿為前提引導土地規范有序流轉的改革思路——
11月20日,《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公布。引導農村土地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中央深化農村改革、發展現代農業的重大政策舉措。如何準確把握土地流轉的基本原則,積極穩妥推進適度經營,記者采訪了多位相關專家。
家庭經營是最基本經營形式
規模經營,是通過改善家庭經營的資源配置及其外部環境,實現生產環節專業化、社會化
“我國家庭經營蘊藏著巨大的潛力,不存在生產力水平提高以后改變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的問題,家庭經營現在是、將來也是我國農業最基本的經營形式。”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說,中央提倡的農業規模經營,其實質不是對家庭經營的否定,而是通過改善家庭經營的資源配置及其外部環境,實現生產環節的專業化、社會化。因為,農業生產的監督成本較高,而農戶家庭成員之間的經濟利益高度一致,不需要進行精確的勞動計量和監督。從世界范圍看,家庭經營仍是最普遍的農業經營形式。
長期以來,在農業經營模式的選擇上,爭論焦點是如何看待工商資本長時間、大面積租賃承包地的現象。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張曉山認為,工商資本直接經營種養業要處理好與廣大小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工商資本要帶動農民發展,不是代替農民發展;對農民要形成帶動效應,而不是擠出效應。工商資本主要進入農戶家庭和農民合作社干不了或干不好的生產環節和薄弱領域,如發展良種種苗繁育、高標準設施農業、規?;B殖和開發農村“四荒”資源等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并注意和農戶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確保以農戶家庭為主體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如何抑制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可能帶來的“非農化”、“非糧化”傾向?張曉山建議,首先,要建立嚴格的準入制度,對工商企業長時間、大面積租賃農戶承包耕地要有明確的上限控制,要按面積實行分級備案,建立健全資格審查和項目審核制度。其次,要建立動態監管制度,要定期對租賃土地企業的農業經營能力、土地用途和風險防范能力等開展監督檢查,查驗土地利用、合同履行等情況。第三,要加強事后監管,建立風險保障金制度,防止損害農民土地權益,防范承包農戶因流入方違約或經營不善而遭受損失。
引導土地流轉要積極穩妥
不能人為定任務、下指標或將流轉面積納入政績考核等方式來推動土地流轉
按照中央精神,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主體是農民。土地是否流轉、價格如何確定、形式如何選擇,決策權都在農戶,流轉收益應歸承包農戶所有?!安荒苊撾x客觀條件,采取人為定任務、下指標或將流轉面積納入政績考核等方式來推動土地流轉。即使在土地流轉客觀條件充分成熟的地方,發展農業規模經營也要注意工作方法,穩步推廣。”韓俊認為,尊重農民意愿,關鍵在于要客觀地估計土地對農民的意義及農民對土地流轉的基本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