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 徐梅
2014年11月17日,日本官方發布第三季度經濟速報,日本經濟連續兩個季度陷入負增長,引發市場對“安倍經濟學”的一片質疑。2012年12月,安倍晉三再度出任日本首相,推出所謂的“安倍經濟學”,接連射出兩支“箭”——寬松的貨幣政策和靈活的財政政策,以擺脫國內長期通縮,促進經濟增長。“安倍經濟學”的效果以及日本經濟前景一直備受關注。而無論何種情況,日本經濟都很難再現昔日輝煌,低速增長將是一種常態,日本將慢慢走向平庸。
“安倍經濟學”短期奏效
提高消費稅影響超預期
在安倍前兩支“箭”的作用下,2013年度,日本的通貨緊縮狀況有所緩解,經濟形勢明顯好轉,實際GDP增長2.2%,消費物價指數上漲0.8%,日經平均股指從不到1萬點升至約15000點,失業率降至3.9%,均好于上一年度,可以說“安倍經濟學”一度促進了日本經濟復蘇。
進入2014年度,自4月1日起日本將消費稅從5%提高到8%,導致個人消費萎縮,工業生產、企業信心受到影響,第二季度日本實際GDP換算為年率下滑7.3%。日本央行已將2014年度日本經濟增長預期從1%下調至0.5%。根據日本官方最新公布的數據,受民間需求不振影響,第三季度日本實際GDP換算為年率出現1.6%的負增長,大大低于此前的預期值。
由于日本經濟存在結構性的問題,要使其長期持續增長,關鍵還在于“安倍經濟學”的“第三支箭”——結構改革。2014年6月底,日本公布修改后的《日本復興戰略》報告,內容涉及就業制度、勞動力市場開放、農業、企業法人稅、“國家戰略特區”、養老金制度改革等,反映出安倍政府的改革方向。
宏觀經濟政策抉擇艱難
結構改革面臨風險挑戰
在國內消費持續停滯、景氣低迷的形勢下,10月31日,日本央行決定加大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力度,增加資產購買規模。另外,安倍在11月18日宣布,將原定于2015年10月進一步提高消費稅的計劃延遲到2017年4月。這一決定雖然順應了民意,但有損日本政府的信用,不利于財政重建。上述宏觀經濟政策的走向,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安倍經濟學”的效果及日本經濟走勢。
從長期來看,日本結構改革及“安倍經濟學”還會面臨一些問題和風險。首先,老齡化形勢嚴峻。2013年,日本65歲以上的人口比重首次超過25%,在發達國家中最高,并且人口出生率下降,勞動力減少。少子老齡化會導致養老、醫療費用增加,家庭儲蓄率下降,從而削弱日本的消費及金融、科技創新能力,經濟增長乏力。
其次,債務風險上升。日本政府債務余額為GDP的兩倍多,在發達國家中最為嚴重。在家庭儲蓄率下降、貿易收支順差減少的趨勢下,伴隨社會保障、國防、災后重建、奧運場館建設等財政支出的增加,日本財政形勢趨于嚴峻,債務風險增大。
再次,改革阻力較大。放寬勞動力、農產品市場限制,是安倍政府結構改革的重要內容。在日本與菲律賓、泰國之間生效的自由貿易協定中,都涉及人員流動問題,但時至今日,能通過日本考核而進入日本市場的菲律賓、泰國相關人員比較有限。至于大米、乳制品、牛肉等敏感農產品的市場開放問題,更是當前日本參加“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談判的一大難題,美國也頻頻對日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