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先法
人類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如果說計算機的普及僅僅解決了信息的可讀化、可計算化問題,互聯網解決了信息傳遞和服務問題,那么,大數據則解決了信息的分析和預測問題,大數據助力決策科學化,公共服務個性化、精準化。實踐表明,大數據具有大容量、多樣性、快速度、真實性等多種特征。利用數據融合、數學模型、仿真技術等,可以大大推動政府決策的科學性,甚至“揭示出原來沒有想到或難以展現的關聯”。全新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將帶來全新的商業模式和發展路徑。大數據帶來的改變不僅使傳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將面臨巨大挑戰,而且在公共服務領域,它有效集成信息資源的能力,將會為政府管理理念和治理模式的轉變,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政府作為大數據的最大占有者和最大消費者,必須在大數據管理和應用方面先行一步。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在政府管理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在公共管理領域,國內外一些先行者已經在運用大數據,通過多渠道采集數據、處理數據,增強了社會治理能力,實現了政府公共服務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實現信息透明和共享,使外部利益相關者和內部利益相關者都能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產生經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綜合效益。通過評估公共部門的績效,增強內部競爭,激勵工作表現,提高公共建設效率,提升行政服務質量,降低政府管理成本。通過人口細分和定制政策,增強公共服務的針對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公眾滿意度。用政務智能代替或輔助人工決策,減少出錯成本和福利管理中的詐騙。引導公共部門內部的創新,通過大數據工具和分析,對公共服務進行反饋,改善現有的方案,為公共部門創造新價值。
大數據在當代社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大數據分析能去偽存真,用在公共服務領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大數據能夠建立快速反應的公共安全管理系統、數據化調控過的公共交通系統、以人為本的綜合社會管理系統、智慧預測下的公共衛生與醫療系統、創意與實用兼備的環境保護系統,還能夠推進智慧城市的生長,讓城市生活更美好。大數據之所以能夠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主要在于其多渠道的數據采集、高度開放的數據系統、精準識別的數據處理等關鍵技術。尤其是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物聯網是智慧城市的感覺器官,移動互聯網是編織城市數據網的脈搏,云計算為城市各個單元之間協調行動、政府與公眾之間有效合作提供了基礎。當然,大數據也不是萬能的。制約大數據發揮作用的因素主要的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政府統籌管理的能力、制度建設,以及政府與社會公眾的溝通協調等各個方面。因此,信息要實現共享融合,必須打破部門分割,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政府數據資源運行機制。以產業化、市場化為方向,打破數據壟斷,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政府數據資源運行機制,按市場規律和風險等級分級開放政府數據資源,授權和鼓勵第三方參與政府數據資源開發,并向市場購買社會數據及服務,鼓勵基于大數據的服務和運營模式創新。
大數據固然能夠成就人類的偉大夢想,為中國夢的實現增添一臂之力,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們在大數據面前必須應對各種前所未有的挑戰。首先是數據質量問題。數據造假威脅數據質量的生命線,錯誤發現使數據的解讀和呈現都出現致命的謬誤,數據盲點導致了信息時代的信息缺席。其次是信息安全問題。信息社會的每一個人、每一個政黨、每一個國家,都處于“第三只眼”的監控之下。棱鏡門事件使信息社會的國家安全受到致命威脅,亞信會議也對信息安全給予嚴重關切。對于個人來講,隱私保護同樣重要,亟需尋找新的制衡機制。再次是數據獨裁問題。目前數據管理最大的挑戰是數據的開放與共享。通過大數據,不僅能夠獲得更加詳盡的個人信息,而且通過進一步預測把群體特征直接強加于個人,必然導致基于數據的群體歧視。因此,我們必須加快制定關于各類數據的產權歸屬、保護以及數據采集、存儲、加工、傳遞、檢索、授權應用等的法律法規,明確數據擁有者、使用者、管理者、社會第三方等各方責任權利義務,厘清公民隱私權和知情權的界限,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數據應用法律體系;在國家層面出臺政策,明確不同類別、不同層級政府部門在大數據建設中的定位,建立數據保密與風險分級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