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善”若水“公益”“愛心”并舉
事實上,當前美國作為世界上城鎮化水平最高的國家,城鎮化率高達85%,基本達到城鄉一體化水準。然而,美國農村城鎮化建設發展,并非均為政府財力所為,不論是早年還是當代,美國農村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許多財力是出于各方人士的“公益”“愛心”聚集,許多動力是來自于人們對弱勢群體的關愛。美國新聞人絕不是現今才開始注重像巴菲特和比爾?蓋茨等捐錢的“公益”“愛心”之舉,將其視作新聞傳媒爭相采訪報道的熱點,一定程度上,他們也極其重視為弱勢群體鼓與呼的“公益”“愛心”行動。
比如,上世紀美國城鎮化建設迅速發展的鼎盛期,美國社會出現眾多的黑暗面。當時,美國新聞人的“公益”“愛心”行動,就主要體現在對弱勢群體的聲援支持方面,抨擊社會時弊絕不留情。當時,美國新聞人的許多新聞佳作都特別注重倡導不以犧牲大多數弱勢群體的利益為代價完成城鎮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世紀的60年代,正逢美國農村城鎮化建設極盛之時。當時位于伊利湖東端、尼亞加拉河南口、原為印第安人村莊的美國紐約州第二大城布法羅,市區發展已有8個縣,與周圍農村城鎮化發展已連成一片,頗具規模。然而,美國著名新聞記者埃德?梅敏銳地注意到,其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黑暗面,即關于福利方面有許多不公平狀況。于是,通過采訪調查寫下了14篇相關系列報道。其中,1960年6月20日發表在《布法羅晚報》的《福利城:房東的天堂》這篇報道,獲得普利策新聞獎。這篇報道,真實地向受眾詳細敘述了紐約市伊利縣福利城住房,明顯存有坑害弱勢群體問題,體現了新聞人一定的人文關懷精神,更體現了媒體作為社會公器的監督意識。[5]顯然,新聞人的“公益”“愛心”,不僅體現在倡導捐錢捐物等良善之舉方面,也體現在監督、批評等方面,體現在“上善”若水的人文關懷精神本質方面。唯有如此,才會有利于消滅各種社會危機、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其實,因為“城鎮化會帶來巨大需求。所謂城鄉二元結構理論,城鎮化就是會帶來城鄉二元結構的轉變。它的勞動力從生產率比較低的農業、農村,轉移到生產率比較高的工業、城市,這個勞動生產率自然就提高了。所以,我們改革開放30多年來,做的最大的一篇文章就是城鄉二元結構的轉變,還有區域二元結構的轉變、產業二元結構的轉變,中國經濟的動力就在這里面”[6]46。而且,“城鎮化是一個過程。它實際上是隨著整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特別是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非農產業比重越來越高后,農民由農業轉向非農產業就業,由農村轉移到城鎮去居住的一個過程”[6]57。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若有地方官員工作失衡、失誤等,就有可能給中國城鎮化建設帶來不利。
比如,2014年7月28日,中國上海《時代報》“新視線”版“銳評”欄目發表唐騁華的言論指出:“馬路上鋪土種豆這種笑話該休矣。”該評論主要議論的是近日江蘇某地多條新建的柏油馬路在即將通車前,于一夜間被大卡車拉土覆蓋,為應對違法占地督察,種上黃豆“復耕”之事。文中同時舉證了其他幾個地方的幾個類似事件。誠然,此類事若相關地方部門人員真能知錯即改,也無可非議。筆者認為,怕就怕在有關地方政府官員錯誤領會有關精神,搞形式主義、弄虛作假、盲目跟風,那樣的話就會貽害無窮。不難發現,這類事件也充分證明,中國許多地方政府官員尚未領會有關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精神之本質所在,還存有諸多不理解中央政策懵懂走過場的行為。長此以往,不僅仍會造成類似“笑話”層出不窮,更會對中國步入小康社會進程帶來難以估量的傷害。其實,有專業人士早就指出:“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了嚴格耕地保護是一種特殊要求。因為中國人口多,所以對糧食安全的關注比較高。……城市的空間布局和規模,應該更好地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協調,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現在不協調的問題比較突出。”[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