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經濟現象不僅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還具有主觀屬性或意識屬性。經濟活動是經濟行為主體有意識的活動。馬克思在《資本論》的分析中,特別是在分析資本家和雇傭工人的關系中,沒有考察兩者主觀因素的作用,或者說,暗含的假定前提是經濟行為主體的主觀因素具有確定性。就單個資本家而言,假定每個資本家都不存在決策失誤,他們的投資行為總是能夠獲得利潤,都不會因為投資決策失誤而發生虧損甚至破產,最終由資本家變成雇傭工人。即便實際生活中,投資決策失誤造成的企業破產案例十分常見,但在馬克思《資本論》的研究中不需要涉及此類現象,更何況一部分資本家破產并不能導致資本家階級整體破產或消亡,所以,馬克思為了揭示資本主義剝削現象的實質——資本家無償占有雇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當然可以不涉及經濟現象的主觀因素,因為這些主觀因素與他的研究目的無關。這說明,馬克思經濟學采用二重分析法這種特殊的研究方法,不僅是以研究對象的本質屬性為事實根據的,同時也是以自己特殊的研究目的為依歸的。
由此,在理論邏輯層面上我們得到的重要啟示是:科學的經濟研究方法的確立,取決于研究對象的性質和經濟研究的目的。或者進一步說,經濟學研究科學方法的選擇和應用,是由研究對象的性質和研究目的決定的,研究方法只不過是達到研究目的的手段,從屬于并服務于研究目的,為了達到既定的研究目的,就必須選擇和采用恰當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