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經濟現象具有三重基本屬性
經濟行為的實施過程,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的變換過程,人的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之間的變換過程。制約著經濟行為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主觀與客觀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就是經濟行為的三重特殊的本質屬性,可以簡單地稱之為自然性、社會性、主觀性,亦即經濟現象的三重性[3]。從整個社會經濟活動來看,經濟行為的三重性表現為生產力、生產關系、社會意識三者之間的關系。經濟行為的三重性,既是經濟學理論的出發點,又是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出發點,兩者的重合是因為經濟行為的三重性,只不過是社會現象共有的三重性的表現。經濟行為的三重性是客觀存在的,純屬于實證性的命題,只能采用歸納和抽象的方法進行描述或概括。
不言而喻,馬克思已經闡明了經濟現象的二重性。那么,要解釋經濟現象的三重性,關鍵在于補充說明主觀性在經濟行為中具有相對獨立性,是經濟行為的基本屬性之一。在歷史唯物論的理論體系中,人的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并非深奧的哲理,只是一個簡單的常識,這一點體現在經濟生活中不僅沒有絲毫改變,而且表現非常明顯。在經濟行為所包含的人與自然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兩方面關系中,都包含著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之間的關系,人的主觀意識貫穿于經濟行為實施過程的始終,體現在經濟行為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在人與自然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既定的條件下,實現經濟行為目標的手段和方式,主要取決于主觀的選擇,同樣的客觀條件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經濟行為,這就是人的主觀意識在經濟行為中的作用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
正因為經濟行為具有主觀能動性,才能夠不斷產生巨大的創造力,從而使智力資源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主觀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經濟行為的不確定性,從而才使得經濟生活中有許多現象帶有神秘的色彩,讓人難以琢磨甚至不可思議。
那么,為什么不把經濟行為的特殊本質屬性概括為四重性或多重性呢?因為經濟行為的三重性是指它的基本屬性,而它的全部屬性確實是多重的,所以經濟學者才能夠分門別類地進行研究。比如,社會經濟制度對經濟行為的作用是制度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經濟制度也是人們的主觀因素的一種表現,是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的國家意志的體現,與微觀經濟活動中個別經濟行為的三重基本屬性不在同一個邏輯層次上。
經濟行為從產生之日起就具有三重基本屬性,經濟行為的主觀性是伴隨經濟行為一起產生的,遠在奴隸制國家產生之前就早已存在了,在原始的氏族部落時期并沒有國家,更沒有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經濟制度對人們的經濟行為施加影響,但經濟行為的主觀性依然發揮著能動的作用。可見,把經濟行為的基本屬性概括為三重性,完全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事實,可以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經濟行為的三重性是互相聯系、密不可分、相互交織在一起的,三者的主從關系,從根本上說,經濟行為的自然性起著主導作用,決定和影響著經濟行為的社會性和主觀性;自然性與社會性構成了經濟行為的客觀性,決定和影響著經濟行為的主觀性;同時,經濟行為的社會性和主觀性也對經濟行為的自然性分別起著不同程度的影響作用,但無論經濟行為中的社會性和主觀性的作用大到何種程度,也只能改變自然物質的存在形式,而不能創造或者消滅物質。經濟行為三重性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實際生活中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起主導作用的方面也會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