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崗村分田單干與農村改革典型的建構
小崗村是安徽省鳳陽縣的一個小自然村,在實行農業合作化的 1955 年前有 34 戶人家 175 人,三年自然災害后 1962 年僅有 10 戶 39 人,到 1978 年“大包干”時也只有 20 戶人家,人口 115 人。[9]
小崗村位于淮河中游,地處崗丘地帶,土地主要由崗丘高地和積低田構成,土壤的鹽堿度高,并不肥沃。這里屬于亞熱帶與溫帶的交界處,氣候多變。從生態自然條件來看,小崗村的土地和氣候都具有多變性特征。崗丘的高地如果有充足的水源灌溉,加上精耕細作,荒地也就變成良田; 在崗丘改成的田地里,既可種植水稻,也可種植旱季作物。
所以,小崗村的自然生態條件既說不上惡劣,也談不上良好,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的行動策略。
就人文歷史傳統而言,小崗村所在的鳳陽縣是個有名的地方。如民間流傳的花鼓小調唱道: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騾馬,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p>
從這個民間小調可以析解出其中關于鳳陽歷史特征的“深層意義”: 一是鳳陽的自然條件其實是良好的; 二是頻繁戰亂和災荒讓這里百姓陷入貧困的絕境; 三是花鼓和逃荒成為窮人求生的技能和策略。小崗村家戶和人口規模的起伏變化,反映的就是這里農民的遭遇和生存策略。經歷諸多戰亂和災荒的歷史,這里的農民也學會了逃荒的策略,而逃荒策略注重的是各自利用自己的資源和智慧,獨立行動,也就是“大難臨頭各自飛”的策略。
無論從自然生態特征,還是從人文歷史傳統來看,小崗村農民更具有個體主義的傾向。筆者在小崗調查時,一些年輕的農民回憶到他們的父輩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各自的“絕活”或“絕技”,在這里,個體的農民其實有著特殊創造力和適應環境的生存策略。[9]所以,個體主義取向與行動策略就是小崗人的特點,因而也就是小崗的村莊特質。小崗村的出名,并被建構為中國農村改革的典型,與小崗村的這一特質有著密切的關聯。
小崗村從一個貧窮的小村莊變成名聲遠揚的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通過筆者在小崗村對農民的訪談,似乎能感受當地農民傾向于認為他們就是農村改革的發明創造者。確實,小崗村因他們對農業集體經營制度的反抗,暗地里采取分田單干的集體行動而被建構為農村改革的典型和榜樣。
那么,小崗村農民為何要反抗農業合作化與集體經營制度呢? 他們的這種反抗行動為何會被建構成農村改革的典型呢?
據小崗村農民回憶,他們在合作化以前的生產和生活都很好,并不愿加入合作社,直到 1955 年,被批成“小腳女人”后才被強行并入合作社。經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加上三年自然災害,小崗村從 34 戶銳減至 10 戶,主要因為饑荒導致絕戶和向外逃荒。這一慘痛的結果至少反映出農業合作化運動和集體經營制度在小崗是不適合的、行不通的。但是,由于這又是國家政治路線和基本政策,小崗農民不得不在集體里“煎熬”。
在集體經濟時代,小崗村是出名的“三靠村”,即生產資金靠貸款,吃糧靠返銷,生活靠救濟。小崗農民記憶深刻的一年是夏糧收獲后一個人口只分到 7 斤小麥的口糧,他們還用順口溜嘲笑那時的農業集體生產績效: “種二十,收十八,不用鐮刀用手拔?!奔词粘杀韧断碌姆N子還要少,反映出集體經營的效率是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