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別山片區扶貧開發新路徑
——對安徽省六安市扶貧開發的調研與思考
六安市農村財政研究會課題組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別山北麓,國土面積1.8萬平方公里,轄壽縣、霍邱、金寨、霍山、舒城、金安、裕安和葉集改革發展試驗區。近年來,六安市因地制宜,整合資源,全面落實各項扶貧措施,探索出符合當地實際的做法和路子,為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貧困現狀
六安市是國家集中連片扶貧大別山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別山區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處,包括36個縣(市、區),面積6.7萬平方公里,是長江與淮河的分水嶺,也是我國自然地理和社會人文分界線。大別山區總人口近4000萬,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重點扶貧區域,僅次于秦嶺大巴山區的第二大貧困區。
六安市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境內南部為高寒山區、中部為江淮分水嶺丘崗地區、北部為沿淮平原地區。全市貧困狀況呈現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貧困人口分布廣。全市各個鄉鎮村都有貧困戶、貧困人口。二是貧困人口比重大。2013年,六安市農村貧困人口共33.24萬戶、97.36萬人,占安徽省貧困人口總數的20.28%,占全市總人口的13.6%。三是貧困人口類型多。主要有無生產資料型、天災人禍型、家庭負擔過重型、技能缺乏型等多種類型。
扶貧開發的經驗做法
一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百萬農民得實惠。六安市作為典型的農業大市,發展現代農業具有天然優勢。為此,六安市著重從種養業上求突破,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現代種植業和養殖業。
二是積極發展朝陽產業,貧困地區增活力。作為新世紀的朝陽產業,旅游業具備產業鏈長、帶動力強、富民效果明顯等特征,該市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優勢,大力開發鄉村旅游業,廣迎四海賓客,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僅2013年,全市就接待游客20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30億元。很多貧困農戶通過發展旅游業走上致富路。
三是注重扶智富腦,農民素質大提升。六安市針對多數貧困戶文化水平不高、技能缺乏、發展能力不強狀況,采取辦培訓班、設專家大院、送科技下鄉等多種形式,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和被征地農民專項技能培訓等。
四是多管齊下打基礎,整村推進強“造血”。由于貧困村基礎設施不配套,嚴重制約村級經濟發展。六安市多管齊下,采取多條腿走路,匯集政府和社會各方力量,以貧困村為單元,集中進行綜合治理、整村推進,全面實施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改善貧困村落后面貌,大力培育畜牧養殖和種植業,推動農民增收,帶動群眾致富。
五是精準扶貧創機制,老區煥發新面貌。近年來,六安市進一步加大了扶貧幫困工作力度,并創新工作機制,對扶貧對象實行精細化管理、對扶貧資源實行精確化配置、對貧困戶實行精準化幫扶,實現了扶貧開發由面上推進向點上突破、扶貧資金使用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通過精準幫扶,老區呈現一片新氣象。2013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004億元,年均增長11.5%;財政收入達127.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430元,年均增長13.7%,貧困人口年均下降12%,全市人民正在向小康社會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