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政策建議
大別山區既是國家重點扶持的革命老區之一,也是中部地區崛起的最大增長極,落實大別山片區扶貧規劃,加快大別山發展步伐,實現與全國小康同步目標,需要從省乃至國家層面上,出臺政策,打造平臺,加大力度,有針對性地進行扶貧。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建立大別山生態—紅色旅游扶貧實驗區。大別山地區橫跨鄂豫皖三省,綠色旅游資源獨特,周邊擁有華東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天堂寨等5A級景區3個;紅色旅游資源豐富,劉鄧大軍曾在這里完成千里躍進,實施戰略進攻的壯舉;古色旅游資源厚重,秦、漢、楚、皋陶文化等底蘊深厚。充分發揮大別山紅綠古三色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是落實片區扶貧規劃,解決大別山片區整體脫貧的重要之策。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口支援安徽六安“5+1”項目中的大別山旅游扶貧快速通道目前已基本開通,使大別山核心區基本連為一體。建議國家將大別山區域旅游發展規劃納入國家層面的總體發展規劃,設立大別山生態—紅色旅游實驗區,重點在規劃、項目、資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在統籌協調、整體推進方面給予指導和支持,在綜合改革、完善程序方面給予開辟綠色通道。
二是建立大別山優質水源保護區。大別山區是華中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生態環境優美。僅六安大別山區,就蘊藏著豐富優質的水資源,地表水資源總量為99.9億立方米,滋潤著安徽乃至整個中部地區,其境內佛子嶺、梅山、白蓮崖等六大水庫,蘊藏的優質水資源總量達70.87億立方米,擔負著合肥市、淮南市等城市近500萬居民的生活飲用水重任。因此在大別山地區建設水源保護區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意義。建議從國家層面建立大別山優質水源保護區。首先,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明確實施生態補償的基本原則、主要領域、補償辦法,確定相關利益主體間的權利義務和保障措施。其次,加大對大別山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把生態保護績效作為中央、省轉移支付資金分配的重要指標,并對大別山六安片區予以重點傾斜。提高生態效益補償標準。參照浙江、江蘇等地做法,將安徽省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由每年每畝15元提高到每年每畝40~60元,切實保障綠色發展和生態保護并重。
三是建立大別山高素質勞動力轉移培訓中心。過去的大別山是出將軍、出英雄、出戰斗力的風水寶地,現在的大別山是出風景、出生態、出人才的優美圣地。大別山片區湖北省黃崗市、孝感市,河南省信陽市和安徽省六安市都是傳統的農業地區,農業勞動力資源豐富。農民要想脫貧致富,必須把大量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出去,大力提高勞動力素質,提升其實現非農就業能力。而六安市目前還沒有一所一本類職業教育學院。建議從國家層面上建立大別山高素質勞動力轉移培訓中心,整合各類教育資源,統籌各類培訓經費,加大勞動力培訓專項資金投入和項目建設,重點扶持職業教育,加強培育當地產業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
四是建立大別山革命老區物流集散中心。隨著老區開放度加深,一些農副產品需要運出,一些生活用品需要運進,物流吞吐量巨大。建議國家在六安市建立大別山革命老區物流集散中心,在資金、項目、土地、信息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和傾斜,積極發展農村物流,建立大別山經濟區農業物流體系,著力解決大別山區農村物流分散、物流技術落后、農資物流信息化水平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