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官民“互動”平臺
構建官民“互動”平臺是打通兩個“輿論場”的有效途徑。一方面構建官民互動平臺可以為民眾政治參與和訴求表達提供渠道,也可由此吸收民間意見和建議、泄放民間輿論強度,同時還能為民眾創造參與官方輿論討論的條件和途徑;另一方面構建官民互動平臺,可通過相應制度設計,制約和促進黨政機構和黨員干部廣泛深入地參與民間輿論的討論,并將宣傳引導融于回應和服務民眾訴求之中,由此化解和引導民間輿論。構建官民互動平臺的主要措施如下。
完善現有黨政門戶網站、微博、微信互動功能的支撐保障制度。目前黨政門戶網站和微博、微信及黨政機構都普遍設有互動功能,但并沒能與民眾形成有效互動,主要表現有以下方面:一是大多數黨政網站信息發布缺乏“推送”方式,民眾無法在海量信息中發現其發布的信息(如杭州垃圾焚燒廠建設事件中,政府在其網站上發布環評報告,而公眾卻不知道);二是大多數黨政網站與民眾互動的功能,操作繁瑣、回應慢、回應信息查詢困難,這些都造成民眾難于或不愿意與政府進行互動;三是大部分黨政微博、微信主要用于單向的信息發布,而與民眾互動交流甚少。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除思想觀念有待轉變外):一是缺乏互動的制度制約;二是缺乏擔任互動職責的機構設置;三是政績考評機制不完善(缺乏政績與民意的關聯性機制)。因此,構建官民互動的平臺首先要完善制度。這些制度中應包括內部制度和外部制度。內部制度主要是各種載體(門戶網站、微博、微信等)子互動平臺配合聯動以及互動平臺有效運行的支撐保障制度(包括指導性、約束性、規范性和程序性制度等);外部制度應主要是促進民眾積極參與官民互動的鼓勵性政策(如:對被采納的對策、建議進行獎勵等)。
配合黨政門戶網站、微博、微信平臺的互動運行流程要求,對政黨機構工作流程進行改造。流程改造應遵循以下原則:以滿足民眾政治參與和訴求表達需求為著眼點和落腳點,以實現官民有效互動為目標,重構黨政機構內部工作流程,使其支撐和服務于外部的官民互動流程,而不是以黨政機構內部現有體制機制為根據,設計工作流程。黨政機構內部工作流程中重構,必須與黨政機構體制機制變革配合起來。因而,黨政部門的“一把手”只有親自參與,否則工作流程難以重構。
需要說明的是,官民互動,并不意味著僅僅通過新媒體手段與民眾進行互動,也不意味著僅僅與民眾進行信息互動。僅依靠網絡平臺互動,無法支撐官民之間的有效互動。官民互動的根本性在于了解民眾訴求與滿足民眾訴求之間的互動。因此,官民互動平臺的互動是全方位的、系統性的,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互動;是民眾參與決策調整之間的互動,是宣傳與服務之間的“互動”,促進了解民眾訴求與滿足民眾訴求之間的“互動”。
動員全體黨員干部和黨政機構參與新媒體“輿論場”互動討論新媒體時代,人們(尤其年輕人)的聚集和交流,更多以小眾人際交流圈為單位,信息以多點擴散的“彌漫狀”方式傳播。因此,除非廣泛、深入地加入到新媒體人際圈中,與民眾形成有效互動,否則難以展開有效的宣傳和引導。要做到這一點,僅僅依靠宣傳部門和傳統媒體是不夠的。一方面,宣傳部門人員有限,無法全面覆蓋和滲透到彌漫狀分布的社會人際交流圈中;另一方面,傳統媒體即便是采用了新媒體傳播的方式和手段,但如不能廣泛地與社會人際交流圈中的民眾形成互動,也難以產生更大的影響。因此,必須動員黨的基層組織和全體黨員干部都成為社會人際交流圈中的一員,這樣才能實現與民眾的廣泛互動,才能有效地宣傳民眾、動員民眾,引導輿論。
需要說明的是,動員全體黨員干部和黨政機構參與新媒體“輿論場”互動討論,不能僅僅停留在思想動員的層面,還應建立相關制度予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