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鴻
記者:呂紅娟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從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第一次提出“新常態”到7月在中南海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再次強調“新常態”,再到11月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作主旨演講時首次系統闡述“新常態”,習近平總書記半年內三次提出和重申適應新常態,使新常態一詞在報刊及網絡頻頻出現。您認為習總書記提出新常態的背景是什么?
施芝鴻:是的,近幾個月來新常態成為當下中國的新詞、熱詞、高頻詞。一些媒體還競相追尋新常態這一理論概念的來源。其實,競相引用新常態一詞、認真追尋這一重大理論概念的來源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搞清楚、弄明白,習近平同志提出這一重大理論概念是源于以下兩種極為重要的新情況。
第一種新情況是,隨著客觀世界不斷發展、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而導致的一種勢逼至此的新常態,這當然是需要我們用平常心態去認真看待和對待的。正如習近平同志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工作時指出的:“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今年7月,習近平同志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重申,要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
第二種新情況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8條基本要求,在兩年時間里,勵精圖治、攻堅克難,給黨領導的偉大事業、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以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方面帶來一系列充滿希望的新變化,展現出生機勃勃的新氣象,由此開創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可以說,這樣的新局面,是由銳意進取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自覺營造的一種趨勢性的新常態。對此,同樣需要我們從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去認真看待和對待。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您剛才談到的兩個新情況,一種是勢逼至此的新常態,一種是自覺營造的新常態,您認為這是新常態得以產生的主客觀因素,有何依據?
施芝鴻:新常態總體上源于上述兩種新情況,特別是第二種情況的一個重要的、權威的依據,就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指出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偉大事業偉大工程,以中國夢凝聚力量,以抓改革激發活力,以改作風振奮人心,勵精圖治、攻堅克難,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取得新成就、形成新風氣、開創新局面”;在這個過程中,習近平同志“提出許多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深入闡釋了黨的十八大精神,進一步升華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和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規律的認識”,“為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新的奮斗目標提供了科學指南和基本遵循”。這里列舉的新成就、新風氣、新局面和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實際上既是黨的十八大以后這兩年形成的各方面工作新常態的重要體現,也是形成這些新常態的背景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