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黨政干部論壇》:您剛才總結了我國目前正在形成的10個方面趨勢性新常態,可以說涵蓋了我們黨和國家工作的方方面面,令人振奮。短短兩年時間,我國已經全面邁進“新常態時代”。出現這一新景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施芝鴻:黨的十八大以來短短兩年時間,我們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能夠出現如此全面系統的振奮人心的新常態,說到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帶頭解放思想、敢字當頭,敢于求變、敢于碰硬、敢于亮劍的結果,是堅持思想上與時俱進、發展上穩中求進、作風上斷然改進、改革上銳意奮進的結果,是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克難理應在我,我們不做誰做、現在不做更待何時去做的使命感、責任感,敢作敢為敢擔當,摒棄不合時宜的慣性思維,打破掣肘當下中國發展進步的成規慣例,在內政外交的具體層面作出至關重要的重大改變的結果。一句話,當下中國各方面工作涌現的新常態,是銳意進取的精神引發的,是昂揚奮發的精神造就的。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這些新常態的日益出現對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意味著什么?或者對每個人提出了哪些要求?
施芝鴻:對于我們黨內外和體制內外的同志、同仁、同胞來說,對當下中國各方面工作正在展現的新常態有一個逐步適應和習慣的過程。如果不堅決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破除妨礙改革發展的那些思維定式,就無法增強對各方面工作新常態的認知和認同、存異和求同,就無法擺脫“亂花漸欲迷人眼”,無法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也就難以提高適應和習慣當下中國各方面工作新常態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做到對各方面工作新常態認識到位、落實到位。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據了解,國外對我國近年來呈現的新常態也非常關注。面對中國的快速崛起和一些新的變化,一些國家尚未做好準備,在國際和地區交往中也容易出現一些雜音和誤解。您怎么看這樣一種“新常態”?可否舉幾個例子?
施芝鴻:對于相關國家、相關外國投資的市場主體來說,對當下中國各方面工作新常態也有一個從不適應到適應、從不習慣到習慣的問題,關鍵是要讓自己的身子和腦子同步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不能身體進入21世紀,腦袋還停留在殖民擴張的舊時代,用舊眼光來觀察新事物。
比如,有人蓄意把我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說成是“突然強硬、過于自信、過早示強”,說成是“蠻干”“傲慢”“咄咄逼人”。請問,難道我們這個星球上有哪一個主權國家是愿意把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拱手讓給別國的嗎?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要“在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的基礎上,共同維護與周邊國家關系和地區穩定大局”。他又強調:“在處理國際關系和地區關系上,我們絕不惹事,也絕不怕事。”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是當今世界各國的慣例和常態。這里不存在什么“突然強硬、過于自信、過早示強”的問題,也不存在所謂“蠻干”“傲慢”“咄咄逼人”的問題。
再如,對各類市場主體堅持一視同仁反壟斷,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正在形成的各方面趨勢性的新常態之一。習近平同志指出,要“進一步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形成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中國反壟斷執法機構查處的涉案企業,既有外資企業,也有內資企業;既有民營企業,也有國有企業;既有某些國外大型跨國企業,也有中國民族品牌。就是說,不論企業的規模、形態、資本結構和所有制形式,只要違反了反壟斷法,都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都應該受到同樣的法律追究和法律制裁。在這個問題上,與其指責中國選擇性執法,不如反省自己有沒有雙重標準。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習近平同志一再強調:“要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適應當下的新常態要求我們必須樹立新常態思維。
施芝鴻:是的。樹立適應當下中國新常態思維一定要調整好心態。當下中國,多方面新常態已大量出現,今后還將持續涌現。對此,不僅我們黨內外、體制內外有一個逐步適應和習慣的問題,相關國家、相關外國投資的市場主體也都有一個逐步適應和習慣的問題。要正確認識、逐步適應和習慣當下中國的新常態,關鍵是要迅速調整心態,因為心態決定狀態;迅速調整思路,因為思路決定出路;迅速調整眼界,因為眼界決定境界;迅速調整定位,因為定位決定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