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貴州省委副書記 李 軍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高度重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從不同角度闡釋了涉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許多重大問題。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堅定不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盡快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技術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貴州農業比重高、產業化程度低,發展方式相對滯后,必須認真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切實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現代山地農業,促進農村全面小康,為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堅實基礎。
第一,努力做到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和扶貧開發工作的一個重要思想。因地制宜是非常重要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但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農業講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據“地”的不同情況來進行產業和品種選擇,也就是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林則林,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加則加。每個產業又有不同的種類,比如,宜養則養,應根據“地”來進行選擇,真正做到宜牛則牛、宜羊則羊、宜豬則豬、宜雞則雞。但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地方往往因為片面追求規模、圖簡單省事等,沒有很好地做到因地制宜。這些問題值得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從事“三農”和扶貧開發工作的同志,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一定要牢記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要首先想想有沒有因地制宜。貴州地形復雜、氣候多樣、資源各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更要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第二,善于抓“牛鼻子”。
俗話說,“牽牛要牽牛鼻子”,也就是抓工作要抓重點、抓主要矛盾,實現以重點帶全局。從全局工作來說,解決好“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從“三農”工作來說,要抓住哪些“牛鼻子”呢?
一要把抓貧困地區作為“牛鼻子”。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不僅涉農部門,各級黨委、政府也一樣,工作重點要放在貧困縣、貧困鄉(鎮)、貧困村上,工作力量、資源要素都應對此有所傾斜,多搞“雪中送炭”。
二要把抓產銷銜接作為“牛鼻子”。過去,我們指導“三農”工作,往往抓產前、產中比較充分,科技服務搞得比較多,而抓產后少,信息服務尤其是市場信息的提供做得不夠。由此帶來的問題是,信息不對稱成為制約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政府部門抓農業產業化,要在信息服務、產銷銜接上狠下功夫,建立靈敏高效的信息服務平臺,切實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三要把抓農產品品牌作為“牛鼻子”。品牌是信譽的凝結。一個品牌一旦在老百姓心目中確立起來,就可以成為質量的象征、安全的象征,老百姓就會放心購買和消費。貴州農產品品質外界公認,但像“老干媽”這樣的全國知名品牌還比較少。特別是茶葉,有產品、無品牌的現象非常突出。貴州省委、省政府經過認真研究,制定出臺了《貴州省茶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年)》,大力實施黔茶品牌戰略,重點打造“都勻毛尖”、“湄潭翠芽”、“綠寶石”和“遵義紅”這“三綠一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