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守住轉方式的底線。
底線思維是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的思維方法。他多次強調,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堅持底線思維,切實做好工作”。當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特別注意守住3條底線。
一是土地制度的底線。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這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魂”。對此,我們一定要牢牢把握,堅決貫徹。
二是耕地面積的底線。耕地既是底線也是紅線,要嚴防死守。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資源十分有限,耕地面積僅占土地總面積的26%。其中,作為耕地中精華的5000畝以上集中連片的壩子165個,耕地面積僅占全省耕地面積的2.6%。要采取最嚴厲的措施,“保護耕地要像保護文物那樣來做,甚至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來做”,確保全省6556萬畝耕地紅線不破。
三是生態安全的底線。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對貴州來說至關重要。貴州經濟落后,不發展不行、發展慢了也不行;貴州的生態環境重要、良好加脆弱,發展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貴州的生態安全還直接關系到貴州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因此,要守住生態安全的底線,真正實現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贏。
去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我理解,這一論述包含了一個重要戰略思想,就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丟根忘本,這個根、這個本就是“三農”。任何時候都要重視農業、重視農村、重視農民,決不能丟根忘本。如果“三農”工作出了問題,就會動搖我們黨的執政根基,影響國家的發展大局;如果農村變成荒蕪的農村,鄉土文化、農耕文化失去了傳承,中華文明的傳承就成了問題。
這些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的力度,比如取消農業稅,實行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等。這些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社會地位得到提高,能夠更多更公平地享受發展成果。但是,必須看到,“三農”問題仍然很突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最薄弱的環節仍然是農業現代化滯后,靠天吃飯的狀況沒有改變;經濟社會體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鄉二元體制障礙明顯,等等。破解這些難題,還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在實際工作中,有利于提高農業效益的,有利于加快農村發展的,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的,有利于增加農村美麗的,有利于扶貧開發的,都應該大力實施;要緊緊圍繞解決好人的問題,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真正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各級黨委、政府,各級涉農部門、扶貧開發部門,都應該有這樣的認識、有這樣的責任、有這樣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