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以糧食產量“十一連增”和農民收入增長“十一連快”為標志,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持續向好,農業農村經濟在高起點上實現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增效。同時,“三農”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新常態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重點是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真正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由依靠資源和物質投入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轉變糧食發展方式,事關糧食安全,事關農民切身利益,必須審慎穩妥、堅定不移地推進。
戰勝旱災奪豐收,“十一連增”落了聽兒
嚴重的“卡脖子”旱情曾經讓糧食主產區河南的農民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各種抗旱措施到位,最終讓河南秋糧豐收有驚無險,農民再次嘗到豐收的喜悅。
河南滑縣固陽鎮范寨村村民范海林告訴記者,他家的6畝地,去年秋糧實打實收,畝產1300斤,又獲豐收了!國家的糧食賬本和農民的糧食賬本是相通的,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糧食產量數據顯示,去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2142億斤,比上年增加103.2億斤,增長0.9%。
大旱之年奪豐收,農田水利功不可沒。去年局部地區災情較重,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受“卡脖旱”,秋糧生產受到影響。據統計,去年1—9月,全國農作物受災面積24899千公頃,比上年同期減少10041千公頃,下降29%;絕收面積2854千公頃,比上年同期減少400千公頃,下降12%。“卡脖旱”面前,農田水利發揮威力。目前,我國水利對糧食貢獻率達到40%以上。2011年到2014年,全國通過實施大中型灌區改造、小農水項目,新增和恢復灌溉面積近6000萬畝,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超過9000萬畝,新增糧食產能300多億公斤。
糧食產量“十一連增”,政策是保障。去年,中央安排的農業“四補貼”力度不斷加大,農民種糧熱情高漲。中央財政下撥農作物種糧補貼資金214.45億元,實現了水稻、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的全國覆蓋。為了讓農民種糧心中有數,中央繼續出臺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及早預撥農業“四補貼”,及早發布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繼續實施產糧大縣獎勵政策,進一步調動了多方面糧食生產積極性。國家統計局公告顯示,2014年,全國糧食總播種面達16.91億畝,比上年提升0.7%。
糧食產量“十一連增”,是億萬農民共同努力的結果,是中央重農抓糧政策發揮作用的結果,是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科技發揮作用的結果。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表示,實現“十一連增”,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了底氣,糧食安全有了底氣,經濟社會發展有了底氣,同時也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