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新常態推進農業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答記者問
編者按:全國農業工作會議日前在京召開,圍繞轉方式、調結構,推進農業現代化這一主題,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接受了記者采訪。
記者: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深水區、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如何看待當前我國農業面臨的形勢?農業如何適應新常態?
韓長賦:農業發展的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更為迫切。這是中央全面把握現代化發展規律、深刻分析農業發展新形勢新任務提出的戰略要求。
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新常態的影響全面而深刻、緊迫又長遠,只有主動適應新常態,農業農村經濟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適應新常態,首先必須更加重視農業、穩定農業。農業農村是保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壓艙石”,是調節勞動力就業波動的“蓄水池”,是擴大消費新的增長點。只有持續不斷夯實農業基礎、鞏固發展穩糧增收好形勢,穩定農產品供給和價格,才能為適應新常態穩定市場信心、擴大回旋空間、增強應對底氣。適應新常態,必須著力解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新常態下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農業發展環境、條件和要求都將發生相應變化,面臨的新老問題和矛盾將更加突出,只有內強素質、外迎挑戰,加快轉型、創新發展,才能突破制約,建立起更加穩固的農業基礎。
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我國已經到了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歷史階段。農業現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腿,不能再“滯后”下去了。實現現代化是農業發展的根本方向,是鞏固農業基礎的根本途徑,從現在起,必須把農業現代化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新時期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既要立足當前,又要著眼長遠;既要完成好穩定產量、保障供給的首要任務,又要兼顧好提高產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既要適應國內發展環境,又要放眼國際競爭態勢;既要解決好農業問題,又要解決好農民問題。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中心目標,以改革創新和科技創新為發展動力,強化政策法治、設施裝備、人才服務等支撐保障,建立完善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經營體系、質量保障體系、資源保護體系。
記者:是否可以這樣理解:隨著國內外環境條件變化和長期粗放式經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逐步顯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如何應對農業發展的現實挑戰?
韓長賦:是的。為了應對農業發展現實挑戰,必須加快“轉方式、調結構”。近年來我國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但各種風險和結構性矛盾也在積累聚集。突出表現在:農業資源偏緊和生態環境惡化的制約日益突出,多年來資源條件已經繃得很緊,農業面源污染、耕地質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溫飽問題解決后,社會公眾對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更高,迫切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農村勞動力結構變化的挑戰日益突出,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務農勞動力素質結構性下降,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問題突出,今后“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已很現實地擺在我們面前。農業生產結構失衡的問題日益突出,區域布局與資源稟賦條件不盡匹配,北糧南運與南水北調并存;糧經飼結構不合理,一些農產品庫存增加與部分農產品進口增加并存;種養業結合不緊、循環不暢,地力下降與養殖業糞污未能有效利用并存。農業比較效益低與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國內農業生產成本持續上漲,農產品價格卻弱勢運行,導致農業比較效益持續走低;另一方面,國際市場大宗農產品價格下降,已不同程度低于我國國內同類產品價格,導致進口持續增加,成本“地板”與價格“天花板”給我國農業持續發展帶來雙重擠壓。上述這些問題都不是短暫現象,帶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這都倒逼著農業必須“轉方式、調結構”。
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迫切需要加快推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這些年,農業雖然保持了增糧增收的好勢頭,但數量與質量、總量與結構、投入與產出、成本與效益、生產與環境、當前與長期等方面矛盾上升。我國農業發展方式仍然是傳統與現代并存。雖然農業技術設施裝備條件逐步改善,但“毛細血管”不發達、“最后一公里”不到位、農業投入品利用率不高的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雖然新型經營主體快速發展,但小規模經營仍占大多數,限制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雖然農產品市場體系初步形成,但很多地方農民依然是按習慣種養,憑感覺種養,跟風種養,走不出“多了多、少了少”的煩惱循環。雖然我國是種養業生產大國,但農業區域比較優勢還未充分發揮,農業產業鏈條不完整、不銜接仍然是我們的軟肋,生產、加工、流通、消費脫節,農業內部潛力挖掘不夠,市場競爭力不強。只有推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才能提高農業的產業素質、發展質量和經營效益,才能使農業成為有前途、有吸引力的產業。
加快推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面臨著難得機遇。當前我國主要農產品供應充足,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提供了保障。連年豐收后,主要農產品庫存充裕,有的達到歷史高點,國內外經濟增長放緩,使農產品出口、消費和加工需求增長有所減弱,農業生產保數量的壓力會有所緩解,這為推動農業發展由注重數量向數量、質量、效益、生態、安全并重轉變打開了時間窗口。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全面實施,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留出了余地。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底線。農業生產可以由過去的保全部、保所有向保重點、保口糧轉變,這為結構調整提供了更寬松的政策環境和資源空間。農產品消費水平提高,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增添了拉力。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接近7000美元,進入食品消費結構加快轉型升級階段,人們不僅要求吃飽吃好,而且要吃得安全、吃得營養、吃得健康,未來優質安全生態農產品市場廣闊、潛力巨大,為“轉方式、調結構”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國際農產品市場供給充足,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提供了條件。當前,全球谷物總體產大于需,大宗農產品庫存消費比均處于歷史高點。這為我們更多地利用國際資源、國際市場調劑國內余缺提供了現實可能和操作空間。我們必須牢牢抓住歷史機遇,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農業結構,推動農業發展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