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那么,推進我國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重點是什么?
韓長賦:推進我國農業“轉方式、調結構”,要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科技為引領,以法治為保障。轉方式,重點是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真正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由依靠資源和物質投入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調結構,重點是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和資源稟賦特點,科學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生產優先序和區域布局,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不斷優化種養結構、產品結構、區域結構。
記者:新形勢下“轉方式、調結構”,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糧食生產還要不要抓那么緊?其次,應從哪些方面入手來推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
韓長賦:關于糧食問題,中央的態度十分鮮明。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絕不意味著放松糧食生產,絕不能削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李克強總理要求,糧食決不能出現大的滑坡。推進結構調整,絕不是簡單調減糧食,在這方面我們有過幾次深刻的歷史教訓!無論怎樣轉、怎樣調,都絕不能把糧食產能調低了、耕地調少了,這是必須堅守的底線。
推進我國農業“轉方式、調結構”,需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更加注重提高糧食產能,挖掘糧食生產新潛力。當前關鍵是要穩產量、提產能。穩定糧食產量是前提。“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是更均衡更全面的發展觀,并不意味著產量不再重要,糧食不可能總是增產,但絕不意味著糧食生產可以放松。中國有十幾億人,而且人口還在增加,消費水平還在提高,糧食問題絲毫馬虎不得。我們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當然,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把最基本最重要的谷物、口糧保住,在此基礎上,統籌兼顧棉油糖、“菜籃子”等重要農產品生產。提升糧食產能是根本。有產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才有底氣。要堅持“一穩、兩保”:就是糧食播種面積特別是谷物播種面積總體穩定;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保護調動好農民務農種糧和主產區重農抓糧兩個積極性。從長遠來講,要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
2015年,農業部門要配合國土部門,開展好這項工作,首先從大中城市周邊等重點地區開始推進。同時,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推動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加大科技創新推廣力度,提升種業發展水平,做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二要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確保“舌尖上的安全”。現代農業首先是質量安全的農業。要讓消費者不僅吃飽吃好,還吃得安全放心,農業部門要有這個擔當。要堅持“產出來”與“管出來”兩手抓、兩手硬。一方面,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這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治本之道,是優化農業結構、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要繼續推進園藝作物標準化生產、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和水產健康養殖,加強源頭治理,規范生產過程,著力打造一大批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和農產品知名品牌。另一方面,不斷強化監管,抓緊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和監測評估體系,啟動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完善監管機構和監管機制,加大日常執法與集中整治的力度,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三要更加注重技術創新和經營方式創新,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現代農業應該是高效農業。要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要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快選育高產穩產、優質高效新品種,推進農機農藝融合,加強農業農村人才培養,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農業設施裝備水平,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益。要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堅持家庭經營的基礎性地位,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現在戶均不到半公頃地的規模,顯然難有高效益。要堅持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方向,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規范流轉,特別是向種田能手流轉,引導發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種經營形式,提高規模效益。要提高農產品加工流通效率,推進農產品儲藏、保鮮、加工,大力發展“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產地市場體系建設,支持發展直銷、配送、電子商務等農產品流通業態,引領種養業品牌培育與產業升級,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轉方式,調結構,提效益,增收入,要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這已為實踐所證明,要把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流通、農業經營性服務緊密結合,實現融合,打造農業全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