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李林(中國法學會副會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權的重要體現,是構建國家法治軟實力、硬實力和巧實力的重要學理支撐。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其一,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有利于深刻回答我國法治建設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性質和方向的重大問題。
其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有利于深刻回答我國法治建設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走什么道路的重大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回答了我國法治體系的根本性質,指明了我國法治的前進方向,標識了我國法治發展的基本道路,保證我國法治建設沿著正確方向和道路順利前進。
其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有利于深刻回答和解釋我國法治建設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任務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科學界定和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等依法治國的重大理論命題;有利于正確理解和處理依法治國與堅持黨的領導、法治與德治等重大關系,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強有力的學理支撐。
法治中國建設的模式特征
□馮玉軍(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中國法制改革與建設的模式性特征可以概括為八個方面。就這八個模式特征自身而言,乃是一種優勢與缺陷同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情形。我們既能從中看見中國法治建設的卓越成就和巧妙經驗,又能發現其與生俱來的危機與困難。
一、共產黨領導下各機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協商型法治。在黨的領導下,人大、政協、行政機關、法院、檢察院等分工負責、相互協作,共同促進法治國家建設。
二、自上而下推進的權力主導型法治。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和中央政府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扮演了核心角色,自上而下的權力主導體制,使得各種改革措施易推行,比較少地受到傳統價值觀念、社會多元力量、現實復雜利益的牽絆鉗制,能夠快速實現改革目標,及時獲取改革成果。
三、吸收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有益成分,借鑒人類法治文明成果,但以我們自主創造為主的內生演進式法治。
四、“一國兩制三法系四法域”的開放型法治。中國是法律全球化的天然“實驗室”,舉凡立法體制、司法體制、監督體制、反腐肅貪體制、警察體制以及各種法律規范設計、機制運轉和案件審理等各個層面,“兩制度三法系四法域”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以相互借鑒學習。
五、強調理性主義目標規劃的建構型法治。從社會現代化的角度看,中國屬于后發現代化國家,與許多已經完成現代化的發達國家相比,在各個方面皆有“趕英超美”的遠大理想,并具體表現在經濟建設和法治建設中的理性主義建構態度。
六、先易后難小步快跑的漸進型法治。在過去三十多年的法治變革當中,中國政府和民眾恰當地發揮了傳統的實踐理性精神。這種政策推動型的改革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發揮了積極作用。
七、注重試驗總結經驗的學習型法治。中國過去三十多年制定政策和法治改革的實際過程是: 反復試驗、不斷學習、抓住機遇、持續調整。體現出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實事求是精神。
八、追求公平正義與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法治。我國的法治和依法治國,是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文化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