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加快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
一是加快城鎮化步伐,不斷增加新崗位。有學者研究指出,根據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從業人員可增加6%以上。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步向現代經濟部門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產業集中是人口集中的前提,城鎮化要成為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渠道,離不開現代產業的發展,在培育城鎮產業的過程中,應注重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增加新的就業機會,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更大的轉移空間。二是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勞動力高度密集的產業可為農村勞動力就業提供極大的空間。一方面發展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受客觀環境的影響較少,受外在因素的干擾程度較低,具有相對穩定性,有利于穩定經營,其對勞動力的文化技能素質要求不如第二產業高,這與我國農村勞動力數量多,教育程度低的狀況相吻合,是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有效途徑。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社會的發展,農村第三產業加速發展會帶動商業旅游、文化娛樂、飲食等行業欣欣向榮。另一方面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主要指園藝產業(包括水果、花卉等)、蔬菜產業、畜牧產業,它與以耕地密集型(小麥、玉米等)為特征的小農業相比一般要花費更多的勞動量,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農村勞動力的有序轉移,還可以實現農業的專業化、產業化生產和帶動相關項目的發展,延長了農業的產業鏈,最終達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激發農民的創業熱情,大量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目的。
3.2 轉變農民的觀念意識
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影、電視、報刊、農村基層宣傳專欄、標語、橫幅、宣傳車、期刊、掛圖、印發資料等諸多形式,使廣大農村干部和農民充分認識并理解《農村土地承包法》,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是實現農村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有重要意義。加大土地流轉政策扶持,引導廣大農民和農村基層干部切實轉變觀念。同時,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弱化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加快戶籍制度改革,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降低農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
3.3 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
首先政府要在土地確權和流轉合同備案的基礎上組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服務組織,建立流轉檔案,規范流轉行為,為土地流轉無償提供信息,合同簽訂鑒證、法律政策咨詢、糾紛調解等服務。其次村級組織可成立土地流轉服務站,負責登記報送土地流轉供求信息,各省應建立全覆蓋的綜合性農村土地產權有形電子交易市場或交易所,實現公開高效交易。再次應加快農地流轉的市場化進程,根據各地區的不同情況采用租賃等不同形式的流轉方式,建立起合理的價格形成和補償機制,減少目前農地流傳過程中的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行政性色彩,培育從事農地流轉的專門性中介機構建設,大力加強流轉所需的各項經濟、法律環境建設。
3.4 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
隨著農村土地流轉的加快,農業的規模化和產業化有了很大發展。但農業同其他產業相比,生產周期長,資金回收慢,面臨的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大,而農業的平均利潤率又低于其他產業,因此,在農業發展的新階段,必須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逐步形成以財政撥款為引導、金融部門信貸為支持、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全社會多渠道科技投資體系。提升農業的平均利潤率和邊際效益,使農業向贏利型行業轉變,有利于增強土地對潛在需求者的吸引力,提高土地流轉的積極性。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玉溪市農地流轉問題研究,編號2012C149)。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8-10-20.
[2]陸小雪,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及就業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2,(1):318-321.
[3]衣保中,吉林省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相關分析[J].農業科技管理,2008,(4):60-62.
[4]劉衛柏,農村土地問題新思索[J].理論探索,2012,(2).
[5]蘭曉紅,農村土地流轉動因問題及對策研究[J].特區經濟,2010,(10).
[6]李曉,農村土地流轉的制約因素分析及對策建議[J].農業科技管理,2010,(12).
[作者簡介]樊興麗(1979—),女,云南新平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三農問題;布海東(1979—),男,云南新平人,本科,農業經濟師,研究方向為農村經濟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