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導,社會史研究室主任 李長莉
一、核心價值觀確立的歷史意義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三個層面,即:國家方針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制度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素質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覆蓋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12個詞、24個字,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指導思想及理想追求的最新概括和精確定位,也是黨代表全國人民對一百多年來幾代民族先賢、無數志士仁人追求祖國富強和人民幸福的理想信念的高度概括,為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新時代的生命力。
這一核心價值觀的確立,如果放到一百多年來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的背景下來看,甚至放在二千多年來中國文明發展史上來看,其歷史意義都非常重大,在黨執政以來60多年歷史上看,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
所謂核心價值觀,即一個社會群體普遍認可并遵行的價值理念、社會規范和行為準則,這是凝聚社會群體的精神紐帶和引導人們生活的理想信念。每個文明社會群體,都會有一定的核心價值觀,只是表現形式不同,或隱或顯。中國自漢代以降至近代以前的二千年間,歷代王朝崇奉儒學,提倡“忠孝仁義禮智信”等儒家學說,作為經邦治國、教化人民的核心價值。“忠君愛國”, 即對君王及國家的忠誠不二;“孝親敬長”,即對親長及家族的順從維護?!爸倚ⅰ倍郑瑥木鯂液脱壖易鍍蓚€基本社會結構層面,規定了服從規則和等級秩序?!叭柿x禮智信”則為個人的立身之本、處世之道,稱為“五?!?,用以規范人們的言行,協調人際關系。這一套儒學價值維系了家國一體的君權家族等級制度,雖歷經朝代更替、帝王易姓、爭戰分合,仍一直被歷朝君王沿襲承繼,維系著大一統的中華文明主體,不致分散流敗?,F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關于個人素養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某些因素就是對傳統個人道德修養、為人處世之道的改造與繼承。
關于國家和社會層面的核心價值,在近代以來則經歷了重大轉變。近代鴉片戰爭以后,由工業文明而興起的西方列強靠堅船利炮和工業商品打破了中華文明的封閉天下,政治侵略和經濟掠奪步步進逼,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亡國滅種危機,以小農經濟為基礎、傳統價值支撐的舊制度,已不能抵御工業文明的沖擊。為救亡圖存,一代代先覺、先賢、先進分子,開始探索在新的世界生存環境之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發展之道,尋求新的理想信念和社會目標,以圖引領國家和人民走出危機,重新振興。從馮桂芬、王韜、鄭觀應等洋務思想家提出求“富強”而學習西方;到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維新思想家提出學習西方“平等”、“民主”理念,培養“愛國”新民,建立“文明”社會和憲政制度;后至孫中山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踐行民主、法治的共和制度;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科學”、“民主”、個人自由、人權平等;直至中國共產黨提出反對階級壓迫和剝削,追求社會“公正”——一代代民族先進分子提出的先進理念,成為各個時期引領民眾追求的理想和目標,無數先驅志士為之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奮斗不息。正是這些先進分子提出的代表時代方向的價值理念,逐漸被人們所接受,為古老的中華民族注入新的生命力,給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注入新的精氣神,從而使得中國在近百多年來,雖歷經外患內憂、艱難曲折,而仍能前行不輟,開辟出自己的前進道路。所以說,現今黨提出的“富強”、“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核心價值理念,就是近代以來歷代民族先進分子所倡導,并被社會大眾所認可和接受,引領中國社會前進的“關鍵詞”。
二、核心價值觀確立的時代價值
1949年黨領導人民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開始探索民族振興、走向富強的道路。但又出現了左傾錯誤,導致文革浩劫的災難。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喚起了人民的創造力,迄今30余年來,經濟得到高速發展,經濟總量達到世界前列,創造了“中國奇跡”,一百多年來國人尋求“富強”的夢想,正在變成現實。但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社會、制度、文化、習俗及人的素質等出現失衡,造成價值觀混亂、社會風氣敗壞、道德觀念淡薄、重利輕德、金錢至上等社會腐敗現象,社會文化生態嚴重惡化,民族精神受到腐蝕,社會發展方向被扭曲。就在全國人民對此陷入迷茫和憂慮之際,黨提出的核心價值觀,確立了國家改革的方向、社會發展的目標及公民的基本道德。
核心價值觀的理念,有一些既是對優秀傳統文化及近代以來國人理想追求的恢復和繼承,也包含著對黨執政以來執政理念的反省與矯正。如“和諧”理念是對“斗爭”觀念的矯正,“法治”理念是對“人治”傳統的矯正,“友善”理念是對“階級仇恨”觀念的矯正,“公正”理念是對貧富差距加大趨向的矯正,“誠信”理念是對經濟無序競爭導致誠信缺失的矯正等。因此,核心價值觀既繼承了傳統文化精華及近代以來中國人的追求,也凝聚了當今全國人民的愿望理想,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在新時代的精神旗幟。這一核心價值觀的確立,在黨執政60多年的歷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里程碑意義,是引領全國人民團結起來,為實現民族復興而奮斗的精神力量。
三、從歷史維度看踐行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的提出與確立,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要使這些價值理念真正扎下根來,煥發生命力,還需落到實處。要落實到制度、社會和公民個人身上,而這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一蹴而就,還需要通過頂層制度設計、社會力量推進、公民個人認同等諸多層次齊心合力,上下協同,不斷探索,持續推進,經過持久不懈的共同努力,才可能會一步步趨近目標,促進實現。這也將是一個需要幾代人經過長期努力、不斷探索、不斷趨進的歷史過程。
推進核心價值觀踐行的過程,也是溶鑄民族新時代精神的過程,是當今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時代責任,也將是我們為子孫后代留下的精神財富。因此,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在什么崗位,都應當在認同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為踐行核心價值觀而身體力行。負有制定社會制度責任的人們,負有管理國家和社會各層組織的人們,負有創造精神產品和傳播知識責任的人們,負有服務社會、服務民眾責任的人們,負有生產、提供各種勞動成果責任的人們,負有維持家庭、教養子女責任的人們,亦即所有社會中的一分子,無論何種身份、在何種崗位,都應當在自己的工作職責上和個人修為上,為踐行核心價值觀而共同努力,促使核心價值觀體現在法律政策中、貫穿到社會制度中、滲入到社會生活中、落實到人們行為上,這樣經過幾代中國人持續不懈的長期努力,才能使這些核心價值觀真正扎根于民族的血肉里,沉淀到民族精神中,成為支撐民族長久發展的內在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