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名利場》雜志最近發表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施蒂格利茨撰寫的《中國世紀》:“中國經濟以拔得頭籌之勢進入2015年,并很可能長時間執此牛耳,即使不能永久保持。中國已回到它在人類歷史上大多數時間里所占據的位置。”
事實上,關于中國經濟的“頭籌”一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去年10月曾發布了一組數據并宣稱,中國2014年GDP預計達17.6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的17.4萬億美元,從而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不僅如此,IMF還預計,到2019年,中國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20%。
盡管IMF的數據基于購買力平價計算得出,在經濟學界并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同,但中國經濟的強勢卻是不容否認的。關鍵是中國經濟能否真正成為世界經濟新的引擎,在新一年復雜的世界經濟趨勢下,中國經濟將如何引領世界?
聚焦國際經濟形勢,復旦大學在近日也發布了一篇報告,題為《失衡與重構:2014復旦國際戰略報告》,回顧2014年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更是對新一年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對話”報告的幾位撰寫者,我們試圖解答“中國經濟如何影響、引領世界”。
對話
宋國友(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
中美雙核已成世界經濟“新常態”
剛剛過去的2014年,按照GDP 總量計算,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基本上分別占據世界經濟版圖的“半壁江山”。而在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內部,中國和美國又是兩大主力,其經濟無論是GDP規模還是增長率,領先優勢均較為明顯。
世界經濟增長的中美雙核
記者(以下簡稱“記”):因為有了過去這一年中美經濟的強勢表現,“世界經濟由此進入雙核驅動的時代”似乎成為業界比較認同的觀點。您覺得如何理解這一個“雙核時代”,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宋國友(以下簡稱“宋”):中國和美國是全球兩大經濟體,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最直觀的可通過GDP來考量。
按照匯率法計算,2014年中國和美國GDP分別占全球的13%和22%。兩者相加,超過全球經濟總量三分之一。
如果按照 IMF 倡導的購買力平價法計算,中國GDP與美國GDP 接近,占全球GDP比重分別約為16%,中國略高一點。兩者相加,占全球經濟總量大致也在三分之一。
要說“驅動”,即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而言,2014年中美兩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總貢獻要接近60%。
記:GDP 規模確實很有說服力,但這已是過去的一年。未來的驅動力如何體現?
宋:經濟增長速度,更能代表一個經濟體的活力。
從經濟增長速度看,2014年中國和美國分別領跑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在新興經濟體內部,中國GDP增長率為7%以上,超過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等金磚國家。在發達經濟體內部,美國的經濟增長率也超過2.2%,大大優于歐盟和日本。事實上,歐盟和日本的經濟速度均不到1%,延續金融危機以來的頹勢。
在未來,中國和美國的發展速度仍然要快于同類國家。美國消費者信心提升,消費穩定增長,2015年有望實現3%以上的經濟增長。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進程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保持7%的經濟增長速度問題也不會太大。
總量的優勢,加上經濟增長速度的優勢,不斷拉大中、美與第三大經濟體的差距,鞏固并擴大了中國和美國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記:除了這些重要的經濟指標,中美雙核的地位,是否也體現在具體的經濟領域中?
宋:這是一定的。從國際貿易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貨物出口市場,超過12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是中國。美國則是全球最大的進口市場,并且貢獻了全球最大的貿易逆差。從投資領域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直接投資吸收國,對外投資總量也位居三甲。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對外投資國,吸收直接投資全球第二。在能源領域,中美同樣是全球最大的兩個消費者,塑造著國際能源需求格局。在制造業領域,中美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大國,成為全球工業體系的樞紐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