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建議
農業文化遺產屬于新生概念,相關的發掘、保護和管理工作還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當前要完善管理體系,加強制度建設,探索保護途徑,強化科學研究。
一是加強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農業文化遺產的管理要有頂層設計,完善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健全國家、省、遺產地等各層級管理機構。組織編制“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規劃”。農業文化遺產的管理涉及多部門,應整合相關部門的項目和資源,形成管理合力。
二是形成資金投入的長效機制。發揮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主導作用,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業文化遺產地,加強政府財政的扶持力度。加強遺產地生態保護,農業基礎設施改善,扶持遺產地開發生態產品,發展生態旅游。此外,鑒于農業文化遺產地在維持區域生態平衡、改善農田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的重要服務功能,要探索資金、技術、政策、項目等多種補償方式,彌補農民因采取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而增加的成本或減少的產量,促進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穩步提升。
三是探索多元保護與發展途徑。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不是冷凍式保存,限制地區經濟發展,而是強調在規劃發展中進行動態保護和適應性管理。對重要種質資源、傳統生產技藝、重要農業景觀、古村落進行有效保護。在科學規劃的前提下,探索多種保護與發展途徑,讓更多的農民享受發展的成果。扶持遺產地農民進行綠色、有機等生態農產品開發,適度發展生態旅游,開發以農業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旅游路線和以傳統生產技藝體驗與產品品嘗為主題的農家樂等。
四是加強相關科學研究工作。系統總結遺產地傳統農業發展模式,深入挖掘遺產地在生態保護、資源利用、農業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經驗。綜合運用生態學、經濟學、管理學、考古學等多學科,開展交叉研究。重點開展農業文化遺產地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研究,以及在生物多樣性維持和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作用機理,探索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途徑以及相關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