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未來北京人口結構優化對策建議
北京人口問題的根源是人口結構系統構成要素不合理綜合導致,而不能僅歸結為人口膨脹。解決北京人口問題,需從優化人口結構入手,構建“人口均衡型社會”。[16]具體建議如下:
第一,“普適型”人口政策向“內生型”人口政策轉變。根據發達國家一般經驗,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相繼出現人口增長緩慢、人口零增長、負增長是客觀規律?;诖?,需要對北京計劃生育制度進行適時調整,調整的戰略取向是“普適型”人口政策向“內生型”人口政策轉變。這可以緩解未來北京人口高度老齡化問題,使人口結構趨于均衡?!捌者m型”人口政策,是指覆蓋常住人口的計劃生育制度;“內生型”人口政策,是指只覆蓋北京戶籍人口的計劃生育政策。我們認為,近期實行“普適性”人口政策,即2010~2024年堅持現有計劃生育政策覆蓋實有人口的政策剛性。中期和遠期實行“內生型”人口政策,中期(2025~2049年),對北京戶籍人口的生育政策進行調整,放開“二孩”生育;遠期(2050年以后),自主生育,甚至需出臺鼓勵生育的政策。
第二,人口規模聚集向人口均衡發展轉變。實現人口規模聚集向人口均衡發展轉變的首要任務是,制定和實施與主體功能區相配套的人口政策,統籌城鄉、區域均衡一體發展。這些政策包括:第一,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調整財稅分配體制,凸出以社會建設為重點全面推進落后地區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發展提供硬件條件。第二,制定人才引進優惠政策,提高人才待遇,創造人才工作舒適環境,發揮人才智力水平,提升落后地區軟件條件。第三,加大力度調整落后地區經濟結構,努力創造遠郊縣“居住密度”與“工作密度”相對一致的產業結構布局。第四,調配行政資源,將首都核心功能區過度集中的醫療、教育等資源逐步、有序轉移,配置到資源稀缺區域,實現城鄉、區域資源配置均衡發展。
第三,人口總量階段向人才時代轉變。實現人口量的增長向人口質的增長轉變。一要做好人口基礎工作,二要實現人口存量和增量質量雙提高。在人口基礎工作方面:首先,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優生優育。其次,提高人口健康素質,普及健康教育,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將衛生醫療、大病防治端口前移,著力做好人口保健工作。再次,提高市民受教育水平,實現教育現代化。在實現人口存量和增量質量雙提高方面:首先,人口總量增長會給城市的資源、環境以及城市安全帶來壓力,但是,也要看到,人力資源多寡是決定一個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關鍵。因此,對人口增量要有正確認識,不應該“管控”人口流入,特別是高層次人才流入,而應通過前瞻性和良好的城市規劃實現城市發展及再發展,合理地再造城市。其次,產業是城市活力和發展的有機體,但如果不暇思索地無限制地發展低端產業和房地產業,縱容高耗能產業存在,遲早會使整個工業格局失常,經濟發展無后勁。當前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所表現出的困境正說明這一點。因此,既要考慮到眼前,又要顧及長遠,尤以長遠為重,優化產業布局,提高科技創新對GDP的貢獻率,實施科技創新驅動北京大發展戰略。以上兩個問題意在解決人口增量,那么,解決人口存量也是實現人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筆者建議,著力解決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建立農民工以及具有勞動能力的市民勞動技能職業化、專業化培訓長效機制。通過這兩面從整體上提高所有人的素質,增加人力資本厚度,創造更高倍數的勞動生產率。[17]
第四,人口“負債”向人口生機轉變。少子和老齡“兩型社會”并存,且日益加重,這是北京未來人口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要求一方面要做好“內生型”人口政策規劃,提高生育率,補充潛在勞動力資源,滿足未來預期。另一方面,老齡人口也是社會寶貴財富。隨著北京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最終將會形成一個龐大的老年群體,這也預示著一個潛在的老年產業的存在。因此,要積極利用老年資源,開發朝陽產業,抑制老年社會負功能,通過社會政策、產業政策發揮老年社會正功能,創造“老年人口紅利”比較優勢。
第五,人口性別失衡向人口性別均衡轉變。隨著社會更加開放、包容,婦女地位提高,性別排斥將被市場理性所取代。為了實現人口性別失衡向人口性別均衡轉變,首要要調整生育政策,保持一定生育水平。其次,推動制度改革,尤其是現行的就業體制中對女性平等獲得就業機會阻力進行改革。再次,加快推進社會服務產業和公共服務體系發展,為解放女性和為女性提供參與勞動提供平臺。最后,倡導男女平等文化氛圍,塑造性別社會平等的自我意識和認同。通過這些措施,優化人口性別結構,消除性別社會不平等,確保“人口生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