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周邊外交理念而言,中國提出“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推進周邊國家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建設,通過互通互聯為亞洲鄰國提供更多公共產品,歡迎周邊國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中國版本的周邊外交理念以促進區域發展與合作為核心任務,追求包容性、可持續的開放地區主義,完全摒棄具有封閉性和排他性的美國版本的區域結盟戰略,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強化各國在地區安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的復合相互依賴,拓寬國際新型合作關系的共同利益基礎。
言及創新,不得不提中國晚近主導的“一帶一路”戰略。通過嘗試中國主導的國際合作新形式,中國在歐美權力和制度的低洼地帶巧妙地實驗國際治理制度的供給新模式,實現避免直接制度競爭的藍海戰略,開拓中國大國轉型的戰略試驗場。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啟動已滿一年,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工作也漸入實質,亞太自貿區建設路線圖的提出更是在與美國TPP的制度競爭中“扳回一城”。互通互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啟動和自貿區談判進程的提速將有助于促進雙邊和區域合作安排的相互包容和相互促進,整合碎片化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機制,形成聯通歐亞、貫穿亞非、橫跨太平洋的戰略延伸區。
新挑戰
中國特色外交新理念總體上回應了全球治理轉型和全球權力轉移時期“中國想要什么”的世界追問,體現了中國轉變角色定位、積極回應全球治理需求的政策主動性,著實體現了“三千年未有”之大氣象。盡管明確了中國外交總體布局的核心任務和指導原則,但中國特色外交新理念仍面臨三大挑戰。
首先,互利共贏的新型國際合作關系能否全面回應和支撐國際治理的所有政策需求?這是過去一直且現在仍然困擾著中國外交政策觀察者的一個問題:中國能否提供一個有效且具體的國際合作新范式。互利共贏的外交理念固然具有理論上的自洽性和政策實踐上的指導性,但其過于理想,無法回應核心利益直接沖突情形下國際關系的建構問題。換言之,互利共贏的外交理念具有適用上的局限性,無法指導在直接利益沖突或缺乏共同利益情形下的中國外交實踐。囿于歷史經驗和角色定位,中國仍然秉持主權平等、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外交政策原則。在新形勢和新定位下,如何將固有外交政策原則與中國全球性負責任大國的新角色相協調將考驗中國領導人的智慧。
其次,中國如何促進中美雙方認同、落實新型大國關系、管控沖突、實現良性合作?針對中國提出的新型大國關系,美國對外仍保持觀望態度,中美雙方仍處在各說各話的戰略試探期。如何進一步細化新型大國關系的內核并建立機制化的協調機制以切實管控沖突將是中美關系的重中之重。
再次,如何深化和細化中國夢的國際維度,實現中國發展理念的國際認同?我們有必要細化中國夢的國際維度,提高中國政策的國際認同度,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