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空間趨勢與研究創新
方興東
互聯網永遠是新的。未來十年,學者要做好互聯網研究,首先要把握好重大的趨勢。其次要將有限的精力用來做最重要的事情。最后要總結出最本質的規律,拿出最簡單、有效的對策。筆者以為,未來十年影響中國和世界的最重要的兩個趨勢為:網絡空間的真正形成,中美之間權力的轉移。本文的論述主要基于這兩個趨勢展開。
從資本高度看互聯網潛能
筆者將列舉一些數據,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分析預判未來的趨勢。2000年,中國創業者最大的夢想就是做一個市值10億美元的互聯網公司。2005年,中國第一次有了50億美元的互聯網公司;2009年,有了300億美元左右的;2011年,市值500億美元的互聯網公司誕生,2014年初騰訊市值突破1500億美元;2014年11月,阿里市值最高達到3000億美元。這一系列數據顯示,從10億到50億,我們用了5年時間;從50億到500億,用了6年時間;從500億到2000億,大概3年時間;1500億到3000億,用了大概不到一年時間。按照這一趨勢發展下去,全球互聯網必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網民群體重塑全球互聯網格局
對互聯網變革的把握與研究,最簡單、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回到網民本身。
而下一個30億網民里,只有10%是來自發達國家。目前的網民,基本還是以高收入、高學歷、高科技素養群體為主,屬于中產階級的互聯網。而下一個30億網民,也包括中國的下一個6億網民,基本上來自農村或者五線、六線城市,他們的學歷、收入、高科技素養都偏低,完全屬于普通大眾的互聯網。要爭奪這個新群體,硅谷的CEO和產品經理就失去了優勢。因此,網民群體會迅速地改變全球互聯網格局,會將中國互聯網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
中國將成為全球互聯網中心
可以說,過去是美國引領全球的互聯網。現在,美國網民規模由20世紀90年代初期占世界總量的2/3跌到了9%,十年內還將跌到5%。盡管美國想掌控全球互聯網的治理權,但愈發力不從心。因此,我們認為,前30億網民是互聯網的上半場,以美國等發達國家、西方價值觀為中心,英語網民是主體;而剛剛開始的互聯網下半場,與上半場完全不一樣,有很多全新的特點,將是以發展中國家為主導,以中國為中心。但目前不論是國際還是我們自身,都對自己的力量嚴重低估。
我們看到阿里上市的融資額度創了紀錄,但沒有看到更本質的一些變化。阿里的增長速度是硅谷在半世紀以來沒達到的,阿里的市值也超越了中國各個大型壟斷國企。這標志著我們開始正式進入一個網絡空間超越現實空間,并且主導現實空間的新時代。真正的強國,就是網絡空間主導網絡時代的強國,這是一個非常新的概念。
構建網絡空間領導力
網絡空間的真正形成是由于網民大規模同時在線。網民與網民之間大規模實時互動成為互聯網的主要力量所在。我們要研究中國的問題,不管是創業、科研還是治理,考慮的首要背景就是:一個10億人同時在線的社會是怎樣的,將會發生什么?這一場景在未來五年、十年內就會出現。
目前,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其核心的原因就是網絡空間領導力的缺失。2014年,我國提出的網絡強國戰略就為解決這一問題邁出了重要的步伐。
什么是網絡強國?我們先從狹義來看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鍵基礎設施的保障能力;二是互聯網全球競爭能力;三是網絡空間威懾力;四是網絡空間治理能力。當前,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網絡空間治理能力還有待提高。網絡空間的治理能力有三個角度,即頂層設計能力、社會化能力、社會協調能力。網絡空間的規律是動手不如動員,政府適合作為“看不見的手”始終在互聯網背后主導。
非權力性影響力趨重
網絡空間最大的特性是國家行為體和非國家行為體力量的逆轉。也就是說,權力性影響力在網絡空間不再是主導了。所以,政府面臨最大挑戰就是不善于構建非權力的影響力。傳統的現實空間中,政府靠批發權力資源來構建社會治理體系,從中央到基層,層層下放。但網絡空間主要依賴非權力的治理來運作。權力資源在網絡空間反而是“負能量”。因為網絡空間是一個虛擬的符號空間,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權力意味著不平等,人們對不平等的權力有天然的排斥。
我們的政府在現實世界是強政府,有很強的領導力。如果對網絡空間運營規律沒有掌握好,在網絡空間中沒有建立起相適應的領導力,就無法有效領導網絡空間的治理。所以,政府在網絡空間的角色問題是網絡治理目前最棘手也是最核心的問題。
政府的新角色在頂層設計、社會資源的整合、制度建設、公共利益和服務等一系列問題上起主導作用。在網絡空間時代,事實上是大型互聯網公司每天24小時日常運行、管理著6億網民,而政府部門并沒有、也無法真正直接管理。其實,互聯網公司是政府最重要的戰略合作伙伴,是網絡空間承載和運營的真正主體,政府應該作為領導者、協調者、監督者存在。如果政府依舊用傳統思維做互聯網管理,將造成很多方面的問題。
總之,一定要摸清非權力領導力和傳統依賴權力資源的領導力,其內在規律是根本不同的。
互聯網研究與現實脫節
現在互聯網領域的問題都很重大緊急,且大多數沒有經驗可以直接借鑒。決策所需要的研究支持爆炸性增長,互聯網治理問題很多,而當下對該領域的研究呈現脫節狀況:其一,研究比較滯后,跟不上互聯網趨勢,跟不上政府、業界和社會的需要。學界應該更具前瞻性優勢,應該比政府、業界看得更長遠。其二,脫離主戰場,我們的研究和目前政府、業界的重大而緊迫性的主題比較脫節。其三,過于課題導向。習慣了有課題就做,沒課題就不做。但互聯網研究應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積累到一定程度很多問題才能想清楚、研究清楚,無法簡單突擊完成。其四,院校之間缺乏協同作戰,沒有跨學科意識,無法精確、高效地解決互聯網的復雜性問題。
互聯網領域的研究必須在思想上和模式上進行創新,只有產學研形成一體化機制,形成學術共同體,各大高校形成互動,高校的互聯網研究才能為政府和業界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這就需要各學校的領軍人物具備開放的互聯網思維。
(作者系浙江傳媒學院互聯網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