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 鄒廣文
2014年3月2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強調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6月28日,習近平出席在北京舉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并作主旨演講,指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們要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平共處、和諧共生,不能唯我獨尊、貶低其他文明和民族。”
同時,在多個雙邊、多邊外交場合,中國國家領導人都提倡文化多樣性,倡導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和諧共處。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高,中華文明倡導的“和而不同”、和諧共生理念,必將為緩解文明沖突、促進文化間交流對話、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做出貢獻。
全球化使得文化多樣性面臨威脅
文化多樣性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普遍恒久的特征。在一般意義上說,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是指人類文化在其表現形式上的豐富多樣,如文化內容上的差異、文化地域上的特色等。多樣性是世界文化擁有魅力的前提,無論對于世界還是一個國家,只有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其發展與進步才是真正富有意義的。
本來,文化多樣性是世界的“原生態”:處于傳統的、離散時空社會發展階段的各個民族,其文化基本上都是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下形成與發展的,因此也是各具特色的。然而,全球化使得文化多樣性面臨嚴重威脅。全球化加劇了不同文化系統之間的緊張。在世界舞臺上,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期望展示自己的文化個性魅力。但是,文化發展的實際情形卻常常是:處于強勢文化一方對于弱勢文化采取了“文化霸權”或“文化殖民”,試圖將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強加于對方。結果文化的沖突就在所難免,英國史學家湯因比曾經用“挑戰與應戰”來指稱這種文化互動模式。今天,許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經常在“文化普遍性”與“文化個性”之間糾結。
全球化時代如何守護文化多樣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守護文化多樣性,是關涉到人類文化發展未來的大問題。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9月舉辦的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講話時強調:“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那么,如何致力于文化多樣性的形成與發展呢?
首先,要注意把握文化個性與普遍性、民族性與世界性之間的合理張力。人類的現代化實踐推進了全球文化的交流和溝通,但不可能完全取消文化生產和消費的本土性,因為人類需要結構的差異性和理想欲求的豐富性,只能由文化的多樣性來表達和滿足。文化的恒常價值常常是滲透于文化多樣性之中的,因此我們必須以文化多樣性來抵抗、糾正、平衡單一的資本與市場邏輯,不能讓現代化、工業化以及物質的增長取代文化的進步、精神的富有。唯如此,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理想才可能真正實現。
其次,今天在文化多樣性背景下,不同文化間需要培養寬容精神。寬容性原則是文化一體化時代不同文化間理解與溝通的起碼準則,它意味著我們要以一種包容的、不抱偏見的心態來看待與自己相異的文化。不要看到別人的文明與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順眼,就要千方百計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圖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誠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歷史反復證明,任何想用強制手段來解決文明差異的做法都不會成功,反而會給世界文明帶來災難”。唯有寬容,才有文化的繁榮與人類的進步。那種把他者文化視為異端,只將本位文化定于一尊的時代必將終結,人類在新世紀將在寬容的心態下體認各種文化的生動性內涵。
其三,在不同文化主體之間,要倡導有創建的交流、理解與對話。這種文化理解是一個雙向承認的過程:首先是接觸“他者”文化以認識“自身”文化,然后是了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前者是自覺、內省,后者則是寬容禮讓、平等開放。我們提倡在平等基礎上的對話,就意味著承認“他者”文化的合理性、存在價值,通過平等對話來借鑒、吸收有益于自己文化的因素,實現自身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費孝通先生曾強調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誠者斯言。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我們需要一種能夠代表國家民族、彰顯文化特性、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征的“身份”,進而達成一種基于文化自信之上的文化間的相互欣賞與贊美。只有這樣,文化相融、共生、互動、發展的趨勢才會形成,和諧文化、和諧世界的曙光才會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