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①《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2001年11月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1屆大會通過。
觀點延伸
中國文化是本不是末,要建立文化的主體性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暨國學院教授郭齊勇:中國大陸的思想文化是馬中西三者的互動交融。過去,我們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太過糟蹋,而現在認識到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倫理共識與終極關懷都需要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指導、參與、滋潤與調劑,我認為這是一大進步。現階段,在中國大陸謀求傳統文化的復興,如果沒有官方推動,光靠民間努力,確實還不行。因此,對于官方推進傳統文化復興的重大舉措,我們持歡迎態度,亦可借勢把優秀傳統文化推廣得更好。當前,中國文化、儒家文化面臨“靈根自植”與“更生”的最好形勢,我們應秉持儒家的常經、常道,建設性地參與中國現代文化的建設,包括對現代社會的負面現象展開批評。總之,要建立中國文化的主體性,中國文化是本不是末,是體不是用,是根干不是枝葉。
中國傳統價值與西方有很大不同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中國傳統社會價值觀念跟西方近代相比,有很大不同。第一個特點是“責任先于自由”。中國強調個人對于他人、對社群,甚至對自然所負有的責任。第二個特點是“義務先于權利”。西方近代社會非常強調個人的權利,但中國人的倫理觀念,特別強調義務感,而不是伸張個人的權利。第三,“群體高于個人”。西方的人本主義更多的是以個人為本,但是我們中國的以人為本,不是講的以個人為本,而是以群體為本,所以群體是高于個人的。第四,“和諧高于沖突”。西方的文化強調個人,總以自我為中心,征服別人、占有別人,排斥異教。所以西方歷史上的宗教戰爭非常殘酷,但中國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宗教戰爭。
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全球化是一種經濟全球化,資本不斷刺激人的物欲,結果口袋鼓了,腦袋空了,倫理丟了,人與人之間慢慢變成了純粹的物質關系。但是,人們其實渴望一種父慈子孝、朋友忠信的溫情脈脈的人際關系。如果超越儒家、道家、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文化回到原點,就會發現存在人類共同倫理,除了對人、對動物、對植物要愛,還有對每個人自己的要求,那就是“善”。現代社會中,戰爭、導彈、航空母艦掩蓋了人性中的愛與善,如果剝開這些東西,再看看人的本性,不過就是希望穩定、和諧、友愛、安全、富裕,這些是起碼的要求。喚醒人的愛與善是文明對話共同的責任。在世界共同倫理構建中,中國文明是可以扮演更重要角色的。希望孔子的大仁、大愛、大智、大勇成為人類選擇未來前途時候的一個重要參考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