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西上饒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教授 邱煒煌
“新常態”無疑是當下的熱詞,無論是政壇、學界、坊間都把它作為熱門話題,這自然是好事。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和同志濫套“新常態”,曲解中央新常態的要求,應該引起重視。
把新常態庸俗化,不但體現在對中央決策的認知模糊、態度漠然,而且還反映了一些人不負責任、不敢擔當的精神狀態,更為嚴重的是消解人們的斗志、削弱中央的權威。
不能淪為實用主義的庸俗論
新常態不是一般的概念,具有深刻內涵和外延,不等同于新問題、新矛盾、新形勢、新變化,它至少體現四個特點:新,新變化;常,經常性;長,相對穩定;優,包括提升、糾偏和理性回歸。中央提出經濟發展新常態,是對當前面臨機遇和挑戰的深刻把握,對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高度概括,對科學發展本質要求的深刻認識,更是今后一個時期改革發展的重要遵循,自然融合了上述特點。然而,時下存在為我所用地套用“新常態”的傾向。
一是標簽化。有的同志為了體現自己“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什么工作都冠之以“新常態”。不能把某個偶然、短暫、單一的新變化、新問題、新矛盾視為新常態。
二是娛樂化。有的同志把社會生活中各種新、奇、特都納入新常態,甚至成為插科打諢的元素、搞笑逗樂的佐料,堵車誤了飯局是新常態,天氣轉冷上班遲到是新常態,連公務員正常的工作時間不上網不炒股不淘寶也被美其名曰新常態。
三是貶損化。有的同志把遇到的困難和矛盾稱為新常態,為等待觀望找理由,為無所作為推責任;中央出臺八項規定后,有的部門不能隨便吃拿卡要,便把“為官不為”作為新常態,對懶政庸政習以為常、心安理得;有的把一些尚不規范或有待明確的事物簡單判斷為新常態,如一些單位把取消干部職工的正常福利作為政治生活新常態,誘發人們對反“四風”的不滿情緒和對新常態的逆反心理。
不能成為有口無心的口頭禪
當前,一些地方和干部對中央精神缺乏足夠的認識,把“新常態”作為口頭禪,只是體現在文件、報告里,好比“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對調整、轉型、升級缺乏熱情、消極觀望,甚至口是心非、我行我素。
落實新常態,要深化對發展的認識。面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三期疊加”背景和全球經濟恢復乏力,我們追求的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不再追求“做不到”、“受不了”的高速增長,避免造成經濟的進一步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
要克服“政績沖動”。一些領導干部之所以難以擺脫“高速情結”,不能走出“換擋焦慮”,根本原因是政績觀發生偏差。因此要切實落實體現科學發展的政績考核體系,合理確定考核指標及其權重,防止以數字定政績,以GDP論英雄。
不能成為為官不為的擋箭牌
新常態的本質要求是迎接挑戰、把握機遇、攻堅克難、積極作為。它不該成為畏難的托詞和失職的借口,更不能成為為官不為的擋箭牌。
迎難而上,積極作為,要敢于追求“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發展是硬道理”的重要價值在于強調經濟發展的極端重要性,核心要求是在效益和質量的基礎上,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從“硬道理”到“新常態”,表明我黨對“正確看待經濟增長速度”一以貫之,對“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從未動搖。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發展必須保持一定的速度。中央提出新常態,是依據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我國各個地區情況不同,適應新常態,要注意一般規律與特殊規律的統一,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尤其是欠發達地區,只有追求有效益的速度,才能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