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譚培文
所謂話語體系,就是以價值觀念為核心的話語表達系統。缺乏價值觀念的話語表達,就是一種無意義的、碎片化的聲音。這就告訴我們,話語體系建設的關鍵在于話語的價值影響力。建設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只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才有可能使中國的話語體系在國內外產生自己的影響力。那么,究竟如何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我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要揭示核心價值觀的馬克思主義內涵,創新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而不是“歐風美雨”的產物。在核心價值觀“24”個字之中,雖然有的用詞與西方相同,但它們的內涵卻完全有別。比如社會層面的自由價值觀,西方一些人把自由看作是不受限制的個人言論和行為自由,這是錯誤的。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由是與限制相統一的范疇。真正的自由,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而不是一個人的自由發展是其他人自由發展的障礙。換言之,如果一個人有了無限制的言論、行為自由,這就必然侵犯其他人的自由,成為其他人自由發展的障礙。馬克思說:法律是自由的圣經。這就是說,法律是自由的保障,也是自由的界限。人人遵紀守法,社會安定有序,人人就有真正的自由。自由是人人向往的價值,但是,在我看來,按照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自由作為社會的價值觀,它蘊含了四個統一,即目的自由與工具自由、自發自由與自覺自由、形式自由與實質自由、個人自由與社會自由的對立統一。它們相互限制,又相輔相成。(參見譚培文:《社會主義自由的張力與限制》,載《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6期)。
二是要以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為活水源泉,建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軸心的話語體系。建設中國的話語體系,當然要有中國的特色。但是,一種話語是否具有生命力,并不取決于這種話語的形式“酷”或“不酷”,而在于這一話語是否具有實踐基礎。只有植根于生活實踐的話語,才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話語。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的基礎,也是建構以核心價值觀為軸心的話語體系的活水源泉。比如,國家層面的“富強”價值觀,按一般的理解,就是民富國強。但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賦予了富強的價值理念鮮明的中國特色。基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殊國情,我國的富強實踐,不同于有些發達國家對外擴張的富強方式。我國只能走內原式富強的道路,讓一部分先富起來,同時還要解決幾億人口的貧困問題和東西部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我國富強觀的含義是,民生富裕、國力強盛,勞動致富、創新圖強、共同富裕、協和友邦、合作共贏,而不是靠資本剝削致富,為富不仁,恃強凌弱等。
三是要探究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基因,賦予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深厚的文化底蘊。所謂文化基因,最為重要的是語言與價值元素。中國特色的文化價值元素賦予中國話語體系的深刻文化底蘊。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提供了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土壤、基因、血脈、語言形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秉持和承載了中國文化的價值基因。比如,愛國,就是要熱愛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愛國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積淀在每一個公民血脈之中的、最為深厚的一種民族情感。只要提到愛國一詞,我們祖先那些氣壯山河的豪言壯語,就會作為一種民族記憶自然浮現于我們的眼前:如(明清朝代著名思想家顧炎武)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代陸游的《病起書懷》) 位卑未敢忘憂國等等。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成果,是對改革開放實踐價值的話語體系表達。我國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集中體現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話語體系自信。只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航標,我們就一定能建設好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于以人為本實現路徑的利益機制協同創新研究”(編號:13BKS027)與廣西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與研究工程項目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