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張占斌: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征及政策取向

2015-02-03 10:53 來源:《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我有話說
2015-02-03 10:53:29來源:《國家行政學院學報》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三是產業結構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轉換。這是經濟新常態的主攻方向。長期以來,我國產業發展方式較為粗放,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產業占據很大比重,產業結構主要位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比較利益不高,存在著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科技與產業的融合力度不夠、產業競爭力不強、核心技術受制于他人等諸多問題。30多年的襯衫、拖鞋、玩具經濟已經疲憊不堪,鋼鐵、水泥、玻璃經濟已經到了峰值。現在看,由于我國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傳統人口紅利在逐步減少,“劉易斯拐點”正在加速到來。產業結構必須從增量擴張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優化升級,企業兼并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客觀上要求我們主動放慢經濟增長速度,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預留出充足的空間。2013年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4年上半年,這一比例業已攀升至466%。同時,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個性化逐步成為產業組織的新特征,這些趨勢性變化顯現了結構優化跡象。經濟新常態下,需要進一步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等產業的發展,優先發展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通過逐步化解產能過剩風險等舉措,提升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努力走出“微笑曲線”的底端,奮力打造“中國效益”。

  四是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這是經濟新常態的核心內涵。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石油、天然氣等重要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在不斷提高,傳統的人口紅利在逐步消失,要素的邊際供給增量顯然已難以支撐傳統的經濟高速發展路子。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余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面對世界科技創新和產業革命的新一輪浪潮,存在著我國與其他國家搶占山頭和制高點的問題。在巨大的壓力下,中國企業主動轉型、加強創新的意愿在明顯加強,經濟增長的動力正逐漸轉入創新驅動新常態。課題組的研究表明,2013年我國全要素生產率水平是1978年的近3倍,綜合來分析,這是由體制改革、技術進步、結構優化等一系列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值得指出的是,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迎面而來,馬云創造了阿里巴巴的奇跡,這樣的例子將來還會有更多出現在世人面前,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將會大量涌現,這無疑將會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動力和增長點。

  五是資源配置由市場起基礎性作用向起決定性作用轉換。這是經濟新常態的機制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市場導向的改革方向,突破了計劃經濟體制。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以往20多年的實踐看,我國的經濟體制基本上是政府主導的不完善的市場經濟,成績不小,但問題也不少,比如,資源配置的明顯不合理、出現不少胡雪巖式的“紅頂商人”,經濟領域嚴重腐敗頻發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表明了黨對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在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新常態下,我們要尊重市場、理解市場,政府不搞強刺激大放水,主要通過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減稅讓利、鼓勵創業、支持創新,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將資源配置的決定權限交給市場,通過市場方式解決好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不斷增強經濟內生動力,并通過合理運用區間調控、定向調控和結構性改革等方式來完善市場機制,彌補“市場失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六是經濟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轉換。這是經濟新常態的發展結果?!叭嗣駥γ篮蒙畹南蛲褪俏覀兊膴^斗目標。”改革開放以來,城鄉人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政府調控不力、市場體制不完善,導致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經濟利益的分配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如何釋放改革紅利,讓城鄉人民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極為重要。要堅持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關注低收入群眾生活。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新農村建設的加快推進,城鄉關系也出現新氣象,城鄉二元結構正加快向一元結構轉型,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呈現出良性循環的態勢,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正在加速形成。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近幾年來,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明顯快于城鎮居民,城鄉收入差距正在逐步縮小。同時,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亦有所提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正在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此外,區域增長格局與協調發展也在發生重大而可喜的變化,“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新的區域發展戰略正在加緊制定和推進中。新常態下,我們要更加注重滿足人民群眾需要,更加關注低收入群眾生活,更加注重協同發展,更加重視社會大局穩定,使經濟福祉逐步走向包容共享型將是長期趨勢。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