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媒體轉型融合發展的主流模式應該是與互聯網邏輯相吻合的“平臺型媒體”(Platisher)
互聯網作為一個“高維”媒介,它給我們創造了很多令人炫目甚至不可思議的諸多奇跡。比如在知識生產領域,過去知識生產以“不列顛百科全書”的生產作為最典型的代表,如果學者個人能夠成為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作者、甚至編委,那都是一個學術界上的至高榮譽。“不列顛百科全書”所謂的精英文化的生產模式是由幾十個、上百個全世界最聰慧的大腦,為全世界的知識獲取進行解讀和服務的模式,但是這樣一個模式在今天被維基百科這樣的互聯網模式打破了,甚至超越了。而維基百科最大的秘密就是它充分利用了地球上每一個人知識貢獻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用這樣一種高效率、低成本和全激活的方式實現了對傳統百科全書生產方式的超越。
在媒介領域里,精英文化的生產方式是我們一貫的傳統,并且我們今天還對這種生產方式的適用性和有效性堅定不移地篤信和堅持。但是應該可以看到,在今天的互聯網背景下,這種內容的生產方式已經顯示出衰敗的跡象。以紐約時報為例,紐約時報在西方新聞界和社會的眼中就是新聞專業主義的楷模,所以從內容制造的角度來說它真的達到了傳統新聞生產的一個高峰。可如今,紐約時報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影響力日漸衰退,經濟收益迅速下滑。早在10年以前,紐約時報就用很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互聯網做了很多的事情,他們從“付費墻”到“付費門”,再到最近一兩年的“付費門2.0”的迭代,雖然這些做法似乎有一點起色,但實際上仍然不能擺脫其經濟迅速下滑的態勢。我認為,不是紐約時報生產的產品和內容出了什么問題(因為它的每一篇內容的質量都很高),而是其封閉性的做法已不合時宜。換言之,紐約時報說到底只是一個少數人玩的“游戲”,它使用的是一種少數人為大多數人定義世界、展示世界和詮釋世界的傳統方式,這僅僅是一種“告知”式的信息傳播活動。今天的人們不僅需要信息,也需要表達和交換信息;不但要了解和解釋這個世界,也要參與和分享這個世界;不但要把傳播作為一種自身修煉的“教科書”,更要把傳播當成一個自身融入這個世界的方式。對于這種新的需求,紐約時報的傳統精英文化的生產方式的確難以承載。
互聯網是在互聯互通中創造價值并形成新的社會功能的,所以互聯互通給我們一個基本要求就是“開放”,而紐約時報最大的約束就在于它是一個精英文化生產的傳統慣性的傳承。它的內容生產與紛繁復雜、要求無限豐富、層次無限復雜的世界之間的匹配度和價值度日益邊緣化、日益在衰減。這是不言而喻的事實。那么,有什么辦法能解決呢?舉一個喬布斯的例子,喬布斯在第二次就任蘋果公司的總裁之后,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設計平臺和滿足社會需求的解決方案上,他一改他前期的那種做法,既不依靠自己的硬件,也不依靠自己的軟件,所有的硬件都是全球采購,所有的軟件都是通過蘋果商店以開放性的方式,讓所有能夠提供應用軟件、且符合App規則的大小公司乃至個人,都可以進入到蘋果商店為用戶提供極為豐富的選擇。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喬布斯利用自己的蘋果團隊來打造APP、客戶端,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一定能夠打造出幾款極為精致和高水平的APP,但是這種高水平的APP最多只有幾個、十幾個,它與社會無限豐富的要求和應用相比,是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無限豐富的需要的,所以Apple Store(蘋果商店)采取了一種開放的方式,并且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
因此對于現階段的媒介融合轉型而言,我認為現在幾乎所有的媒介融合和媒介轉型的發展邏輯都是錯誤的,因為它是在傳統媒介發展邏輯的基礎上,對于互聯網因素的某種粗暴簡單地植入,時間已經并且將繼續證明,這樣做是沒有任何效果的。我認為,真正應該成為媒體轉型融合發展主流模式的應該是與互聯網邏輯相吻合的“平臺型媒體”(Platisher)。
什么是Platisher?美國人喬納森·格里克(Jonathan Glick)在2014年2月7日通過發表文章《平臺型媒體的崛起》發明了Platisher這個詞,當天,就引起了廣泛關注。所謂Platisher是Platform(平臺商)和Publisher(出版商)兩個字合成后的新詞。對于Platisher最好的定義并不是來自格里克,而是來自Digiday(領英)的一位撰稿人在2014年8月定義的:“平臺型媒體”是指既擁有媒體的專業編輯權威性,又擁有面向用戶平臺所特有開放性的數字內容實體。簡言之,這種平臺性的媒介不是單靠自己的力量做內容和傳播,而是打造一個良性的開放式平臺,平臺上有各種規則、服務和平衡的力量,并且向所有的內容提供者、服務提供者開放,無論是大機構還是個人,其各自獨到的價值都能夠在上面盡情地發揮。“平臺型媒體”(Platisher)既是一個平臺,同時也是一個有“把關人”的媒體。這絕不純粹是一個自媒體平臺。比如,微博、微信、今日頭條或者更早些時候的論壇、博客。除了你寫的“作文”必須符合法律法規之外,你還必須符合平臺的標準,取得準入資格。并且,平臺會致力于平衡和多元健康的規則設定,以營造一個具有某種自清功能的傳播的“生態圈”,在此基礎上,“平臺型媒體”的本質是一個開放性和社會性的服務平臺,用推特(Twitter)的CEO迪克·科斯特羅的話來說就是:“我們要為我們的用戶在組織內容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務。我們不僅要按照時間線順序提供最快最新的內容,還要按照話題、主題、專題來組織內容。”②
這樣一個平臺就是要讓所有的個人在上面找到自己的通道,找到能夠激發自己活力的資源,這就是平臺構造的基本特征。有了這樣一種技術、規則,這個平臺就能形成一種新的媒介生態,每個人都能各得其所,主觀上是為自己而奮斗,客觀上又在造福于整個社會,這就是最好的生態化的機制,也是一種好的社會管理。有效的管理不是為了管死,而是為了管活。一個管理的制度和舉措是否是一個好的管理和舉措,唯一的判別標準就是看它是管活了還是管死了。真正好的管理就是要形成一個生態,讓每一個個體在上面都能各得其所,這就是所謂的未來媒介發展的主流模式——構建一個“平臺型媒體”。
這個平臺可大可小,可以在不同領域,以人的社會關系和社會關聯作為半徑來構造傳播的生態型平臺,而媒介的管理和運作都是在這個平臺上充分利用社會各方面的資源的結果,而不是封閉起來的方式。這有一點像淘寶,它是在線上建立了一個虛擬的線上商城(平臺),讓很多個人、集體、大商廈在里面建立各種各樣的設施。我們在內容方面,也要建立類似這樣的一個內容分銷的平臺,這才是符合互聯網邏輯的媒體構建。基于互聯網這種“高維”媒介上的媒體融合,一定要有開放、激活、整合和服務這幾個關鍵詞,這就是我對于未來傳播新模式的理解。
注釋:
①本文根據作者在2014年12月27日舉行的“黃金傳播力傳播達人匯2014年度創新峰會”上的演講記錄稿整理、修改、補充而成。
②《平臺型新媒體,科技與媒體百年纏斗中再平衡》,鈦媒體(北京),https://tech.163.com/14/1216/08/ADISV919000915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