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下午,李克強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對《政府工作報告》的意見建議。作為社會智庫代表,遲福林受邀出席,并在會上提出用結構性改革破解結構性矛盾的建議。李克強當場向他“布置作業”,希望遲福林所在的研究院積極發揮智庫作用,深入研究從中央政府到基層政府的權力結構。
如何看待中國智庫的發展情況?隨著形勢發展,中國智庫還存在哪些短板?帶著這些問題,中國搜索專訪了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
社會智庫已成為我國智庫體系的“短板”
中國搜索:縱觀近年來中國智庫發展情況,突出問題和面臨的主要瓶頸有哪些?
遲福林:在國內外發展環境發生重大深刻變化、國家間軟實力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國智庫發展既面臨著巨大的需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我國智庫盡管近年來發展較快,繼美國之后排名世界第二,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智庫研究成果的質量、政策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存在巨大差距,還難以滿足新階段推進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和國家軟實力建設對智庫發展的迫切要求。
應當說,我國智庫發展相對滯后,既有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方面的問題,也有智庫自身創新能力不足、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等問題。比如,社會智庫普遍缺乏支撐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普遍面臨“引進人才難、留住人才難”的瓶頸;社會智庫在政府信息獲得、人才引進、職稱評定、政府購買服務、稅收優惠等多方面還很難享受與體制內智庫相同的政策待遇,在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
中國搜索:近日,中辦、國辦《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隨著形勢發展,智庫建設跟不上、不適應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怎么看待這個脫節問題?
遲福林:從現實看,社會智庫發育不足是我國智庫結構不合理的突出表現。《意見》明確“社會智庫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組成部分”。社會智庫是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推動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的重要力量,在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獨特地位與作用。但總體看,官方和半官方智庫構成了我國智庫的主體,社會智庫僅占智庫總數的5%左右,特別是具有一定規模、能提供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有一定影響力的高端社會智庫偏少,已經成為我國智庫體系建設中的“短板”。由此,促進社會智庫特別是高端社會智庫發展,已經成為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面臨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中國搜索:《意見》將對中國的智庫發展產生哪些重大影響?
遲福林:《意見》既給我國智庫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在促進各類智庫健康發展、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和健全制度保障體系等方面給出了許多實招,如果《意見》中的體制制度改革落實到位,將大大釋放各類智庫發展的活力、動力。比如,《意見》明確要“探索社會智庫參與決策咨詢服務的有效途徑,營造有利于社會智庫發展的良好環境”。對長期以來受到信息、人才、資金等多重約束的社會智庫而言,未來政府信息公開、重大決策意見征集、政府購買決策咨詢服務、輿論引導等體制機制的創新突破,特別是“重視對不同智庫評估報告的綜合分析比較”、“探索政府內部評估與智庫第三方評估相結合的政策評估模式”、“凡屬智庫提供的咨詢報告、政策方案、規劃設計、調研數據等,均可納入政府采購范圍和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等政策落實到位,將為社會智庫發展帶來重大利好。
再比如,《意見》明確“實施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規劃”,“重點建設50至100個國家亟需、特色鮮明、制度創新、引領發展的專業化高端智庫”,有望在各個領域建成能提供高質量的研究報告和政策建議、具有較大國際國內影響力的智庫,形成高端智庫引領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發展的新格局。建議除了黨政部門、社科院、黨校行政學院等體制內智庫外,把一些有良好基礎的社會智庫納入高端智庫建設試點,以此帶動提升我國社會智庫發展的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