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舊的發展模式被重構,新的驅動力亟待注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金碚1月10日在“國研智庫論壇·新年論壇2015”上,就新常態下如何尋求改革動力、釋放改革紅利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金碚指出,在當前新常態下,大家對改革的邏輯達成了一個基本共識:不能再主要依靠宏觀刺激來促進經濟增長,而要靠創新驅動,釋放微觀經濟的活力。如何釋放微觀經濟的活力?改革被寄予了很大期望。要通過改革來促進創新,從而增強經濟增長的潛力,取得改革的紅利。
前三十多年改革的基本動力是“得利”
那么,改革基于什么樣的動力?“我國前30多年改革的基本動力可以簡單總結為兩個字:‘得利’,”金碚解釋道,“國家采取了諸多促進改革的特殊政策,形成了‘誰改革誰有利,先改革先得利’的局面。”這一改革激勵的邏輯和機制,使得我國30多年來的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取得了巨大成就。
“成就不能否認,但這種改革路徑也會產生必然的副作用和代價。”金碚說,由于制度本身是一種公共品,用“誰得利誰改革”的機制來推動改革,相當于用一種生產私人品的邏輯來生產公共品。這種改革的邏輯會導致經濟運行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并且導致各個領域中出現既得利益集團,利己就推動改革,無利就阻止改革,給進一步改革設置障礙。
下一步改革的基本動力是“便利”
下一步改革的參與者或者說執行者都能夠直接從改革中獲得利益嗎?關于這一問題,金碚認為,“也許改革后沒有獲益,甚至可能還有損失。”他舉例說,過去國家給予特區各種特殊政策推動改革,而當前以上海自貿區為例,不但沒有優惠政策,并且要求其施行的政策必須可復制、可推廣。
如果在改革中未必直接受益,那么下一輪改革的動力就會出現問題。下一步的改革要靠什么來推動?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形成一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制,由此實現更大的改革紅利。
“通俗來講,前30多年的改革靠‘得利’,下一步的改革要靠‘便利’。”金碚進一步指出,在一個有效運行的市場經濟體系中,大家能夠公平競爭,排除運行中的各種體制性障礙和不便利因素,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力。這一邏輯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如果我們承認這一邏輯,我們的改革就要使微觀經濟主體變得更加便利。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同過去相比在各方面的便利性已經大大增強,但同一個有著完善市場經濟體系或者說更發達的現代國家相比,我們還存在著各種不便利的情況。金碚特別強調,“不便利性有一個反動就是腐敗,如果這個地方不便利就可能形成腐敗。一定程度上說,腐敗就是對不便利的潤滑。”當一些人用腐敗的方式突破了一些不便利,就意味著更多的人更加不便利。如果我們希望釋放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力,就要考慮如何使經濟主體變得更加便利。
關于獲得便利的對象,金碚認為這涉及監管方和被監管方。使監管方更加便利有一定道理,因為可以利于有效監管;但歸根結底是要使被監管方更加便利。制度本身不會生產紅利,要讓在制度中間的行為者,也就是微觀經濟主體,如居民、企業、非政府機構等,在這一套體制機制下獲得便利。“如果他們覺得更加便利,我想改革紅利存在;如果他們覺得越來越不便利,那么這里就沒有改革紅利。”
金碚最后總結道:“新常態下,如果把我們的經濟增長潛力提升寄希望于創新驅動,寄希望于改革能夠釋放紅利,那么我們的觀察點就是,改革是否使微觀經濟主體在進行有益經濟活動時變得更加便利。如果感覺到更便利,那么我們的改革就走在了釋放紅利的道路上。”(記者張菀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