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從“現實政治”到“觀念政治”

2015-02-05 09:15 來源:《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我有話說
2015-02-05 09:15:02來源:《人民論壇·學術前沿》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現實政治”與“觀念政治”的失衡:我國外宣工作的“短板”

  “觀念政治”和“道義感召力”的理念可以幫助我們認清我國外宣工作存在的“短板”。長期以來,我國的外宣工作是為內政和外交的現實需要而服務的,在“道德”和“正義”的層面上發掘不夠,以至于造成了“中國人見利忘義,沒有真正的朋友”、“中國沒有價值觀可以輸出”的效果。外宣工作缺乏一定的獨立性和自主權,完全受制于內政外交的實際考量,結果是“形式大于內容”,缺乏能夠被主流國際社會接受的核心價值觀的有力支撐。本文結合以下四個案例對此做一深入的分析:

  【案例1】我們大力推行的“和諧世界”和“科學發展觀”主要是服務于國內現實政治的需要,從修辭學的角度來看屬于開放性、多義性的模糊用語,可以做出迥然不同的解讀,有時甚至被外界——尤其是一些預先設置立場的西方主流媒體——做出自相矛盾的解讀。有人會問,為了達到“和諧世界”的目標,我們應當包容各種不同的思想和文化理念,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放棄人類道德的底線和基本原則嗎?再如,“科學發展”的表述雖然符合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可以被國內受眾理解,但從對外傳播的角度來看,這種提法陷入了西方主流知識界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嚴厲批判的“科學主義”、“發展主義”的窠臼,恰好印證了“當下中國只注重經濟發展和物質利益,缺乏幸福感和人文關懷”的現實。這與我們大力倡導的“科學發展”的宗旨恰好南轅北轍。

  【案例2】2013年11月,我國政府宣布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由于事先沒有根據輿情進行議題規劃,缺乏適當的預熱和鋪墊,突然拋出的這個熱點“話題”引起了國際輿論的強烈質疑和反彈。有關部門對此回應道,“你有,我為何不能有”,并列舉美國、歐盟、日本多年前就劃定“防空識別區”的事實。由于缺乏戰略傳播的規劃,未能在“道義感召力”上進行深入的挖掘,類似這樣訴諸于情感的回應一味強調中國自身利益和“現實政治”的訴求,不僅在方式上顯得生硬,而且還陷入了西方主流媒體預設的“國強必霸”的話語陷阱。

  【案例3】近些年來,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交往日益深入,對外投資迅速增長,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但總體來看,中國經濟實力的大幅度提升未能有效推動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而反過來看,核心價值觀的國際傳播也未能有效支持中國經濟的海外擴展。大多數涉外企業缺乏對外宣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沒有設立長效性的公共關系和對外傳播機制,缺少在所投資國長期發展的規劃,只強調企業效益和經濟利益,忽視“道義感召力”——尤其是在“企業社會責任”(CSR)方面的戰略規劃和傳播。少數海外投資企業更是與所在國居民關系緊張,在危機發生時進退失據,未能贏得道義上的支持。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澳大利亞國會議員、礦業大亨帕爾默因與其合作的中方企業發生爭端,在媒體上公然發表辱華言論,聲稱中國“有計劃地掠奪”澳洲的資源。雖然這場鬧劇最終以他的公開道歉而收場,但作為當事方的中國企業卻自始至終未發一言,未能以強有力的事實、從道義的層面上駁斥“中國掠奪資源”論,這種“沉默是金”的對策為今后可能重演的形象危機埋下了伏筆。

  【案例4】“中國夢”的對外宣傳也體現了在“道義感召力”上的“短板”。“中國夢”的宣傳雖然形成了一定的聲勢,成效顯著,但由于傳播理念和方式上的差異,在外國媒體和輿論上引發了一些誤讀。由于我們從“服務現實政治”的思路出發,強調民族復興、國家崛起,很少提及中國應當承擔的國際責任,也未能有效回應全球社會對中國的期待,在強化“中國夢”的道義感召力的層面上更是付之闕如。因此,一些西方主流媒體把“中國夢”歪曲為“復興中華帝國夢”,是“向全球推行威權主義”之夢,是“不惜代價追財斂富”的夢,等等。這說明中國夢在對外傳播方面還有亟需挖掘的潛力與空間。

  從內容上看,我們向國際社會宣傳“中國夢”,應當順應國際主流輿論的變局,積極回應國際主流民意的訴求。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國夢”的影響逐漸式微,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國夢實際上是全球1%權貴階層的夢,不加限制地追求個人財富與物質欲望給地球帶來了環境惡化和資源枯竭,導致貧富懸殊和社會階層的分崩離析。2010年秋季爆發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影響遍及全球,2013年5月下旬連瑞典這樣的西方福利資本主義的典范國家也爆發了持續一周的騷亂,都是“美國夢”日漸式微的明證。與此同時,國際主流思想界和學術界也在熱烈討論“全球99%的結盟”(solidarity of global 99%),期盼中國能夠成為“全球99%”夢想的代言人。

  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閉幕會上再次系統闡述了“中國夢”的概念,其中有兩個要點值得外宣工作者關注:“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是讓每個普通人共享人生出彩的機會”。如果從更為廣闊的全球視角來解讀這兩個要點,那么我們就會發現,中國夢作為“人民”的夢,不僅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普通民眾可以切身感受到的夢想,而且也是全球環境和資源可以負荷得起的美好愿景。它不求奢華,不慕虛榮,不求功名,是通過簡單質樸但又不失尊嚴的生活方式(即“小康”)、個人的創新與奮斗達到物質和精神的充實,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認同的統一。“中國夢”不是美國夢著力渲染的“榮華富貴”、“出人頭地”,而是基于中國傳統中庸之道的“小康”、“出彩”等理念,這恰恰是中國夢對占全球99%的中產階層和下層民眾產生巨大吸引力的源泉,也是我們提升“中國夢”的道義感召力的依據所在。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