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當前,一些地方非法征用農民土地、非法占有農民集體資產等問題時有發生,“法不下鄉”成為農村法治的困局。今年尤其強調農村法治建設有何考量?面臨哪些挑戰?
宋洪遠:從全局來看,農村的法治建設是薄弱環節。
“一號文件”在加強農村法治建設方面的基本思路和要求是,加快完善農業農村法治體系,同步推進城鄉法治建設。文件提了兩個“善于”的要求,一是善于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好農村工作,二是要善于鄉規民約引領作用,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相結合。
具體來講有五個措施,第一是健全農村產權,保護法律制度,分為五個要求:對加強農村集體所有權、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民財產權的保護;通過修法,明確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的具體實現形式;通過立法,界定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和土地經營權之間的權利關系;抓緊研究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條例;加強農業知識產權法律保護。
第二,健全農業市場規范運行法律制度,規范市場運行。這也提到五點要求:健全農產品市場流通法律制度,比如糧食法;通過立法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這個目前還沒有法律;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逐步完善覆蓋農村各類生產經營組織者法律法規;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修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
第三個方面是健全三農支持保護法律制度,這主要是規范政府。首先,要研究制定規范各級政府“三農”事權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支出責任;其次,要健全農業資源環境法律法規,依法推進耕地、水資源、森林草原、濕地灘涂等自然資源的開發保護,制定完善生態補償,和土壤、水、大氣等污染防治法律法規。第三,要積極推動農村金融立法。目前,中國還沒有專門的法律對開展農村金融服務做出規范,但像在美國,就有《農業信貸法》;第四,加快扶貧開發立法。
實現上面三個法律制度需要兩個措施,一是要依法保障農村改革發展,提出要加強農村改革決策與立法的銜接,重大改革要做到于法有據,立法要適應農村改革發展需要。提出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強化基層執法隊伍建設;健全涉農行政執法經費財政保障機制;加強對農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保護。
另一條措施就是要提高農村基層法治水平,開展農村普法宣傳教育,讓農民學法、尊法、守法、重法;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加強村民議事會的作用等等。
實際上,農村法治建設在具體落實過程中,更多的是一個程序問題和研究問題。比如要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長久不變,就要通過立法將它實現;再比如,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農物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離和三權分治的問題,我們在理論上提出三權分離后,實際上也已經做出了三權分治的改革,現在就是要把理論和實踐通過法律確定下來。所以農村法治建設其實是操作層面的問題,要落實、明確權利和義務,使其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