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黑龍江大學東北亞經濟研究中心 趙傳君
烏克蘭危機爆發后,尤其是克里米亞并入俄羅斯后,國際主流媒體和學術界大多把美國與俄羅斯的關系定義為“冷戰邊緣”,意即雙邊關系已到了冷戰的臨界點,國內很多學者也持這種觀點。
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人們之所以把今天的美俄關系視為“冷戰邊緣”,最主要的是20世紀的冷戰觀念和冷戰特征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判斷,對已悄無聲息展開的“2.1版冷戰”還沒形成概念。所以,我們有必要對“冷戰”這一國際政治現象的性質、表現形式和“2.0版冷戰”的特點進行解析。
對冷戰本質再認識
冷戰的本質是一種戰略對抗,是蓄意策劃的一種戰略對抗,而不是策略博弈,也不是偶然或意外引發的沖突或對峙。冷戰不僅是戰略對抗,而且是一種全面的戰略對抗,即政治對抗、軍事對抗和經濟對抗。冷戰追求的目標是最終的“零和結果”,即非輸即贏、非勝即敗,冷戰期間即使有妥協甚至合作,也是策略性的,而最終目標則是“零和結果”。20世紀的冷戰持續了近半個世紀,我們可將其稱為“2.0版冷戰”,最終以蘇聯解體和華約解散為標志宣告結束,西方贏得了冷戰的勝利。“2.0版冷戰”的突出特點是:兩種意識形態的對抗、兩大陣營的對抗、兩大軍事集團的對抗和兩個超級大國的對抗。冷戰結束后,只剩一個超級大國、一個軍事集團和一個陣營,所以我們不會再看到“2.0版冷戰”的形式了,而“2.1版冷戰”卻悄然拉開了序幕。
實際上當人們在歡呼冷戰結束、世界已進入后冷戰時代的時候,美國和北約就堅決背棄了“北約絕不前進一步”的鄭重承諾,開始向東歐擴展并很順利地把幾乎所有東歐國家和波羅的海三國都收入囊中。雖然在科索沃遇到了葉利欽的堅決反對和米洛舍維奇的頑強抵抗,然而北約兩個多月的狂轟濫炸最終把前南地區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然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顏色革命”的形式大舉進軍以俄羅斯為核心的獨聯體國家,如果不是中間殺出個基地組織和本·拉登,使美國陷入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泥潭,恐怕除了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外,其他獨聯體國家早已落入西方的掌中。
烏克蘭危機凸顯“2.1版冷戰”特征
烏克蘭與俄羅斯既具有極為密切的歷史文化淵源,又具有千絲萬縷的社會經濟聯系。它是俄羅斯西部邊界與北約成員國之間的一道重要屏障,是俄黑海艦隊的基地(租借)。而克里米亞半島又是歷史上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美國和北約早已把烏克蘭列為重要戰略目標,早在2004年就在烏克蘭策劃和發動顏色革命,使親西方的尤先科登上總統寶座。但是即便如此,俄羅斯仍盡全力維持了與烏克蘭正常的雙邊合作關系。
2014年3月當民選總統亞努科維奇與俄羅斯達成150億美元援助貸款協議并拒絕與歐盟簽署聯系國協議時,歐美通過策劃和支持“廣場革命”趕走了亞努科維奇,親西方的激進反對派上臺執政。俄羅斯在忍無可忍、退無可退的情況下,把克里米亞地區并入俄羅斯版圖。西方先是驚得目瞪口呆,反應過來之后就開始了全方位的反擊和圍剿:在輿論上,西方把俄羅斯的行為定性為“違反國際法”和“侵略”;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和重量級議員麥凱恩則把普京比作希特勒;奧巴馬更把俄羅斯與“IS(伊斯蘭國)”和埃博拉疫情并稱為世界三大威脅。在政治上,西方把俄羅斯踢出了“八國集團”,在布里斯班的G20峰會上對普京進行冷落、孤立和圍攻。在經濟上,迄今已發起了多輪對俄羅斯的制裁,涉及金融、能源、軍工和高新技術領域,對俄本已陷入衰退的經濟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在軍事上,美國軍艦開到了黑海沿岸,北約開始在與俄接壤的波蘭和立陶宛等國派駐軍隊并開始籌建4000人的快反部隊,同時宣稱要擴大軍費預算。奧巴馬總統最近又簽署了向烏克蘭提供致命性武器和其他軍援的命令,以加快對烏克蘭的武裝。
俄羅斯對西方的經濟制裁采取了反制裁措施,在軍事上加大了戰略轟炸機的巡航力度,增加軍費預算,加快軍隊現代化步伐,放出信息要在克里米亞半島部署核武器,對國內的“外國代理人組織”進行嚴格審查和清理,在普京總統簽署的“新軍事說”中把北約列為“頭號威脅”。在政治和外交上,除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與中國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外,積極加強與印度、土耳其、朝鮮和越南等國的合作,全力打造“歐亞聯盟共同體”,以尋求外交突圍、政治支持和經濟合作,轉向亞洲已成既定方針并快速推進。
上述情況充分證明,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冷戰已不是什么理論構想和政治意愿了,而是早已付諸行動的戰略行為和政策措施了。換句話說,冷戰早已開始,冷戰正在進行中,美俄之間的戰略對抗已具備了冷戰的本質特點,只不過“2.1版冷戰”與“2.0版冷戰”的表現形式不同而已,而烏克蘭危機讓世界清晰看到了“2.1版冷戰”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