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張軍擴
編者按:新常態下,我國經濟仍然具有中高速增長的潛力。在推動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厘清誤區,更要認識到,經濟增長潛力的釋放不是自動的,而是需要我們通過改革和創新去爭取的。關于“新常態下的中長期增長前景”這個話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從3個層面進行了深入闡述。
一、如何認識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討論中長期增長,首先就需要回答中長期增長的潛力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30多年的接近兩位數的高增長。但從2012年開始,增長速度下降至7%至8%之間。關于這次增速下降的原因,大家一個共同的看法是,它不僅是國際、國內短期因素沖擊的結果,也是中國經濟傳統增長動力減弱的結果。
但是,對于高速增長階段結束之后,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如何,各界的看法卻不盡一致。有觀點認為,雖然我國的潛在增長率已經不能支撐接近兩位數的高增長,但潛在增長率也不會一下子滑落到前沿發達國家2%至4%的低速水平,而是具有在一定時期內實現中高速增長的潛力。但也有一些學者更為樂觀或更為悲觀一些。
我們的研究支持中國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仍然具有中高速增長潛力的觀點,并認為這個中高速潛力大體在6%至8%之間。得出這樣的結論,主要是基于我們對世界各國經濟增長經驗規律的研究、對我國經濟發展所處階段的判斷及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長比較優勢的分析。
大家知道,世界范圍內,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各國經濟增長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技術前沿國家的創新引領式增長,典型的如過去的英國、當今的美國等;另一類是落后國家或經濟體的追趕型增長,成功者如日本、韓國等。前一種增長主要依靠的是新技術的突破和人口的自然增長,因此,盡管在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時也可以實現較快的增長,但長期來看,增長速度比較平穩和緩慢,長期的平均增長率大約為2%至4%。而后一種增長則由于“后發優勢”的存在和作用,常常能夠在一段時間里實現比前沿國家高得多的增長速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就屬于后一種增長,即后發追趕型增長。
后發國家的追趕型增長,之所以能夠實現比技術前沿國家高得多的高速增長,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所擁有的后發優勢。后發優勢大,壓縮式高增長的潛力就大,后發優勢減弱了,高增長的潛力就會變小;后發優勢消失了,高增長的潛力也就不存在了。國際經驗表明,追趕過程是一個逐漸縮小差距的過程,是一個后發優勢逐漸減弱的過程,與此相適應,也是一個潛在增長率逐漸降低的過程。實證研究還發現,凡是成功完成追趕任務的經濟體,其經濟高增長過程都不是一下子從高速增長直接轉入低速增長,而是在轉入低速增長前,都經歷了或長或短、或高或低的中速增長階段。
這是國際經驗方面。另一方面,對我國發展實際狀況的分析不難發現,首先,我國目前的發展水平與技術前沿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后發優勢依然存在,追趕型增長并沒有結束。比如,目前我國人均GDP只有美國的七分之一到八分之一,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大約落后較多,等等。其次,從我國經濟現實情況看,我國的后發優勢特點依然明顯存在。比如,我國勞動力成本只相當于美國的20%至30%。在農村剩余勞動力接近枯竭之時,我國每年畢業600萬至700萬大學生,呈現出高素質勞動力豐富的比較優勢;再比如,在提升城鎮化質量、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等方面,我們也存在巨大的投資需求潛力。與此同時,我國還具有一些獨特的優勢。我國是一個大國,不僅國內市場規模潛力巨大,且區域發展不平衡,有利于需求的漸次釋放;我國制造業優勢明顯,有利于實現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轉換,等等。基于這些獨特優勢,我們認為在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里,我國仍然具有爭取實現中高速增長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