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如何通過改革為增長潛力釋放奠定基礎
首先,要通過改革,釋放我國在要素供給方面依然具有的比較優勢或后發優勢。比如,雖然我國勞動力成本遠低于美國,但由于政府管制過多、競爭不充分,致使我國在資金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方面遠高于美國。如果計算綜合成本,中國反而高于美國。這是導致近年來不少美國企業回歸、甚至不少中國企業選擇到美國設立分廠的重要原因。如果我們能夠通過改革打破壟斷,提高這些領域的質量,降低成本,就能為我們本來具有的比較優勢的發揮創造條件,就能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其次,要適應形勢變化的需要,創新投融資體制,釋放巨大的國內需求潛力。比如,現階段我國依然具有巨大的投資需求空間。想象一下,只要將現在城市的地下管網改造一遍,需要多大規模的投資?要使我們的大氣污染、水資源污染得到基本有效的控制和治理,需要多大規模的投資?等等。問題在于,與先前的投資相比,這些領域投資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它們大都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質,都不是可以直接商業化的投資。如果我們能夠通過財政、金融制度的創新,建立適應新形勢的可持續的投融資體制,從而充分釋放國內投資需求空間,也會從需求側形成增長的新動力。
再次,要盡快形成有利于新產業成長的體制和政策環境。現階段,一方面,信息、新能源等技術進步可謂一日千里,另一方面,基于商業模式創新的新業態也層出不窮,把二者相結合,更展現出無窮的新商機、新業態。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人口結構的變化,健康、環保、養老等服務也存在巨大需求。但這些產業的發展也面臨監管方式、財稅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的制約,也需通過體制和政策創新創造適宜的環境。
最后,要加快改革,盡快構建起有利于創新的體制和社會環境。增長階段轉變從根本上來講要靠創新,而適宜的創新環境要靠政府來營造。更為重要的是,從全球資源環境狀況來講,中國不可能在因循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范式的情況下實現現代化,而應通過創新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從客觀條件來講,我國人才資源豐富,科研教育基礎扎實,具有巨大的通過創新驅動發展的潛力。但長期以來,由于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科研立項等方面存在弊端,嚴重制約創新驅動發展潛力發揮,須通過加快相關方面改革創造有利的創新創業環境。
總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仍然具有中高速增長的潛力,但這個潛力的釋放不是自動的,而是需要我們通過改革和創新去爭取的。在當前的“三期疊加”時期,更需要著力解決結構矛盾,化解風險,著力提高增長的質量,并在此基礎上著力推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確定的各項改革,為新的增長動力和新的發展模式的形成奠定體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