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常修澤
今天的會議,有情況,有分析,有判斷,當中也滲透了一部分對高層的建議。下面針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領域涉及到的戰略層面問題,提四點意見:
一、準確把握新階段的經濟特征,注意克服“新常態”流行過程中的庸俗化和泛化現象
對于下一步經濟發展趨勢如何,內部討論有不同見解。有的論者比較樂觀,認為中國未來仍能夠實現8%左右的經濟增長;有的比較悲觀一點,認為主流對形勢判斷有誤,“出現危機不是很遠”;我個人的觀點是:“衰退性風險已現;系統性風險可控”。我們不能掩蓋衰退這個矛盾,當然,近期內也不會爆發危機。
這里,我重點對流行的“新常態”這個命題談一點看法。
“新常態”這一概念,已經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被作為一個正式理念提出,而且還不是某一個人的理念。我曾經研究過這個概念的緣起。這個概念是美國的一位實業家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提出來的,它的提出者是美國人,不是中國學者。當時是針對全球金融危機而言的,就是說,美國原來的那種“高消費、低儲蓄、多借債”模式已經不可持續,要進入一個新的狀態當中,所以他提出了“新常態”這一概念。這是詞匯的緣起。傳到中國以后,國內學者翻譯成這個詞,他們自己覺得挺好,便把“球”傳到有關方面,這是“二傳”,后面還有“三傳”和“四傳”等,一直傳到現在。
我現在想說決策者采用它想表達什么?它的實質是中國進入一個新階段以后出現的“新狀態”。“新常態”一詞是針對“老常態”而言的。依我之見,“老”和“常”搭配的“老常態”一詞邏輯上是可以成立的,它主要是指經濟的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長--從1978年到2013經濟增速年平均達到9.8%,一直延續了30多年,可謂既“老”又“常”。相對于此而言,提出“新常態”一詞(撇開“新”和“常”搭配上不夠協調,我這里暫且不談)所要表達的思想無非是指“新階段”的“新狀態”。
所謂“新狀態”是指經濟由“高速”轉向“中高速”這樣一種狀態,或者稱為“速度換擋”和“動力轉換”。但是我要說,“換擋”也罷,“動力轉換”也罷,中高速增長這一檔應該是有嚴格的區間界限的,或者說,它應該是有“底線”的。底線在哪里?根據我國體量和形勢的變化,就近幾年而言,我看大體可鎖定在6%-7%左右。如果跌破這一底線,我認為就不能稱為“新常態”,而是“非常態”了。
現在問題出在哪里?我認為有兩條。
第一,不做區間分析,籠統地把“低速”和“過剩”稱之為“新常態”,這就可能掩蓋我國經濟運行和發展中的一些深層的矛盾。這就好比當年電影《平原游擊隊》里面那個負責報警的更夫,吆喝“平安無事嘍”。這種解釋給人們造成了一種平安無事的假象。從這個意義上看,它有一種掩蓋問題、平滑社會現實甚至是某種粉飾的傾向。
第二,對“新常態”使用的泛化。本來提出“新常態”,是指“經濟新常態”,而且有它特有的內涵(實際上有某種去曲解)。但現在又擴展到“政治新常態”、“社會新常態”、“文化新常態”“**新常態”等等,甚至把意識形態領域的“嚴控”也稱之為“新常態”,儼然已演變成處處都是“新常態”。如果繼續這樣,可能會把這一命題搞亂令人生煩。因此,我建議,要注意克服“新常態”流行過程中的庸俗化和泛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