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真正用“人本”思想來推進經濟結構轉型
結構問題是中國經濟內部的深層次矛盾。雖然高層多年來一直強調“調整結構”,但是,實事求是地說,結構轉型并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有的還進一步突出。我在想,結構轉型為什么一直轉不過來?個中原因當然十分復雜,例如,有思想原因、體制原因、政策原因和操作原因等,但從更深層次的利益格局探究,其根源在于沒有擺脫“物本位”和“官本位”兩個本位的束縛。一個是物本主義,以物為本;一個是官本主義,官府主導。這兩件事加在一塊兒,把結構問題弄成僵化格局。
如何從這里走出來?我們是不是要換一個思路?換一個人本主義的思路。多年前我出過一部《人本體制論》。“人本”針對啥?第一,人本針對“物本”;第二,人本針對“官本”。中國的結構調整到了必須轉換根本性理念的時候了。馬克思在闡述新社會的本質要求時有一段名言:在這一社會中,人們可以“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按馬克思的思想,我們國家的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怎樣“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人類的本性”?注重人,這應這成為轉型的靈魂。這個“命門”我們抓住了嗎?
比如說,需求結構。三駕馬車,現在很多著力點還是集中在投資上。多年都是這樣,過分強調投資的擴張,而忽視與人直接相關的消費的釋放。你看看,“居民消費率”從2000年的46.4%已經持續下降到2013年36.2%,不僅低于發達國家,而且也低于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水平。按照人本主義的思路,應敲在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這點上,再由居民消費倒逼到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和安全消費制度上來:一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特別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破解居民“能消費”的問題;二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編織好全社會的“安全網”,破解居民“敢消費”的問題;三是加強政府對消費環境的監管,實行嚴格的責任清單制度,確保食品、藥品等各個領域的消費安全,破解居民“放心消費”的問題。如果這樣,“人本型”的需求結構這條線就拎起來了。
再比如,供給結構(產業結構),現在盡管“工業產能利用率”已呈下降趨勢并跌近國際通行的臨界點(80%左右),特別是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更存在產能過剩問題,但仍執拗于傳統的粗放型物產思路,而與人的發展直接相關的服務業發展依然相對滯后。2014年全國第三產業占比雖已達到48.2%,創歷史新高,但與2012年世界服務業平均水平70.2%相比,仍相差22個百分點。特別是涉及“人”在服務業中的就業指標,2013年中國第三產業就業占比僅為38.5%,而美國2010年是81,2%,雖然有階段不完全相同的客觀因素,但也不至于少于美國的一半吧?從服務業發展我們可以導到人的就業上來。這里有我的思維邏輯。什么邏輯?人本主義邏輯,而不是物本主義和權力本位的邏輯。總之,在調整經濟結構時,必須拋棄傳統的物本思維,真正用人本思想來推進結構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