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愛國主義與提升軟實力、社會保障的靈魂、霸權是世界禍害的淵藪、國民經濟、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約瑟夫·奈:通過愛國主義提高中國軟實力要恰到好處】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約瑟夫·奈認為,從國際民調的情況看,中國提升軟實力任重道遠。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中國民間社會的力量還有待開發。中國目前還沒有像好萊塢那樣規模的全球性文化產業,中國的大學還不能和美國的大學比肩,更重要的是中國仍然缺乏大量像美國那樣能產生巨大軟實力的非政府組織。《經濟學人》的文章曾這樣評論中國的軟實力:“中國現在正努力弘揚傳統文化,認為傳統文化會有全球吸引力”。通過弘揚傳統文化提升軟實力還不夠,還應該更加注重發揮民間社會的力量。第二個是關于通過愛國主義提升中國軟實力。中國共產黨既注重經濟的高速增長,同時也倡導愛國主義。愛國主義如果被外國誤解成民族主義,就有可能削弱中國夢的廣泛吸引力,引發一些周邊國家的敵意。所以,通過愛國主義提高中國軟實力要恰到好處。建議中國在推行有關南海的外交政策時,同時提高這些政策的軟實力。總之,明智的戰略意味著要處理好軟實力和硬實力的關系,努力使二者相互協調而不是相互矛盾。事實也越來越表明,提升國家軟實力是中國的明智戰略。
摘編自《環球時報》
【韓玉玲:社會保障的靈魂在于“抽肥補瘦”】
山東財經大學經濟學韓玉玲指出,社會保障作為調節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手段之一,其靈魂在于“抽肥補瘦”和“扶弱濟貧”,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將其作為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效工具之一。在當前我國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轉型中,作為社會“安全閥”和收入分配“調節器”的社會保障,理應發揮獨特作用。
我國應根據現階段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水平,綜合運用多種政策措施來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以促進收入的合理分配:首先,政府作為社會保障的重要責任主體應努力改進其管理和服務; 其次,進一步擴大覆蓋面,實現社會保障向適度普惠型的轉變;再次,加快城鄉統籌,提高統籌層次,讓城鄉居民享受平等的社保待遇; 最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設計,縮小待遇享受水平的差距。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張康之:霸權是世界無盡禍害的淵藪】
南京大學服務型政府研究所所長張康之教授指出,以開放的心態面對世界,并不意味著對霸權的接受和屈服,也不意味著必然生成一種智力依附。的確,在資本主義世界化進程中生成的這個世界,是有著中心—邊緣結構的,發達國家總是居高凌下地把其創造(而且,在很多情況下并不準備使用)的東西硬塞給他們所認為的后發展國家,其目的是為了取得對他所擁有的霸權的認同,而且在客觀上也造成了智力依附。如果考慮到政治方面的問題,我們立即就看到,在某種意義上,發生在后發展國家中的反復無常和動蕩不定是西方霸權所制造出來的。
霸權就是世界無盡禍害的淵藪。在全球化的進程中,特別是在冷戰后的單極世界中,這種霸權肆無忌憚地橫行,無需理由地任意干涉其他國家的內部事務。然而,在發展中國家的內部,始終存在著對西方霸權的歡迎和排斥兩種意見,以至于西方霸權尚未表現出對它的關注時,它本身就已經打開了“內戰”。鑒于此,公共行政的研究定位于對西方國家經驗的學習和借鑒是不夠的,甚至是危險的,因為它極易走上一條對西方話語霸權加以認同的道路,極易生成智力依附,以至于放棄從本國實際情況出發,而是用西方話語敘述本國的事情,用西方的理論剪裁本國的實際。但這決不意味著另一條道路就是可行的,那就是在與西方話語對立的意義上倡導本土化。即便是提出一種與西方話語平行意義上的獨立建構,也是極其錯誤的。因為,全球化、后工業化是整個世界面對的共同課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學者,誰也不對這類問題的解決有優先權,更不用說壟斷權了。面對全球化、后工業化進程中出現的新的問題,每一個學者都可以通過獨立自主的創新而為人類作出貢獻。
摘編自《中國行政管理》
【陳飛翔:整個國民經濟要走向更高檔次的國際化運行】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飛翔撰文指出,今后一個時期內繼續保持合理的中高速增長,對于中國經濟發展仍然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這是因為我國人均GDP在世界的排名仍然靠后,國民福利的提升仍然需要一個較快和較長的增長過程。同時,我國也具有繼續保持較快經濟增長的各種潛力,比如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的能力。然而我們必須看到的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經濟已經高度國際化。未來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和制約因素都必須從全球化的視角來加以全盤審視。
顯然,保持中國經濟未來增長勢頭的關鍵在于實體經濟部門的轉型升級,恰恰是在這一點上最需要確立國際化的視野。我國現有產業結構與現有開放模式密切相關,建立在傳統比較優勢基礎上的國際分工是一些工業部門產能嚴重過剩、技術創新不足的直接原因,只有重構參與國際經濟的流程,才能為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提供較高的起點和騰挪的空間。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基本的特征之一無疑是整個國民經濟要走向更高檔次的國際化運行,進而更好地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增進國民福利。為此,當前應當特別注重通過提高開放水平來為未來持續增長提供有效的支撐。
摘編自《文匯報》
【尚勇: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關鍵在于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尚勇指出,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關鍵在于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益型集約增長轉變。改變過多依靠資源要素投入的增長方式,加快形成新的內生增長動力,核心是使高素質人力資本得到充分利用、科技創新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一些國家之所以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資源和外來技術過于依賴,經濟發展長期建立在低水平規模擴張上,以自主創新為主的內生動力不強。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和國際背景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全球化推動下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世界產業分工和競爭格局深度調整。我國轉型發展與這一時代潮流不期而遇,能否乘勢而上、推動發展邁上更高臺階,關鍵在于能否實現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雙輪驅動,把發展動力及時切換到創新引擎上來。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