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 李大偉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速明顯高于引進外商直接投資增速。2014年,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達到1160億美元,同比增長15.5%;若加上第三地融資再投資,總規模在1400億美元左右,已超過我國利用外資的規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積極引進外資,現在卻成為直接投資凈輸出國,對此該怎么看?這是否意味著吸引外資不那么重要了?開展對外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什么好處?對這些疑問,有必要加以辨析。
對外直接投資規模超過利用外資規模,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結果。在發展初期,我國勞動力要素具有比較優勢,而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相對稀缺,存在儲蓄和外匯的“雙缺口”,吸引外資彌補國內資本短缺成為發展經濟的必然選擇,這帶來外商直接投資凈流入量持續增長。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一方面,我國資本要素逐漸變得相對充裕,國內資本回報率有所降低,國內資本逐漸向外流動;另一方面,我國企業的獨特競爭優勢(又稱“所有權優勢”)明顯提升,通過對外投資開拓海外市場、降低交易成本以及獲取能源資源和先進技術的動力不斷增強,最終導致由直接投資凈輸入國轉變為凈輸出國。
大多數國家在我國目前經濟發展水平時尚未進入直接投資凈輸出階段,而我國之所以會在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7000多美元時就由直接投資凈輸入國變為凈輸出國,有著多方面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國不但擁有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在基礎設施建設、通信設備等領域已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而且擁有一大批實力雄厚、國際化經營能力較強的企業集團,企業的“所有權優勢”整體上明顯優于人均GDP水平相近的巴西、土耳其等發展中國家。2014年《財富》雜志評選的世界500強企業中,我國內地有90多家企業上榜,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而巴西、土耳其等國的上榜企業數量均為個位數。此外,雄厚的外匯儲備、有力的政策支持也對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迅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國每年實際利用外資將近1200億美元,并連續23年保持發展中國家首位。在經濟增速放緩以及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成本持續上升的背景下,制造業利用外資規模增長速度將明顯放緩;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和居民消費水平提高,研發、專業服務、養老、醫療、教育、文化等服務業領域將成為吸引外資的新熱點,但相關產業發展更多依賴高端人力資源而非廠房、設備等大規模資本投入,對流入外資規模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弱于制造業。與此同時,相當一部分新興市場國家正在大力發展基礎工業、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而我國在相關領域優勢較為明顯,合作空間廣闊;隨著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升,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獲取先進技術、開拓市場和建立生產基地的能力明顯增強。這些都將推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持續穩定增長。
我國由直接投資凈輸入國轉變為凈輸出國,并不意味著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減弱,但其作用機理正在發生變化。我國已由過去資本相對短缺轉變為資本相對充裕,外商直接投資彌補我國資本短缺的意義明顯減弱;我國制造業整體技術水平和發達國家的差距明顯縮小,跨國公司對核心技術的控制力度明顯提高,我國企業從跨國公司直接獲取先進制造技術的難度明顯上升。然而,我國正處在由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過程中,對研發、營銷、品牌建設、專業服務等領域的需求迅速增長。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對彌補國內高端服務供給不足、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外資在服務業領域的競爭優勢更多在于管理理念、運營業態、高素質人才等方面。相較于高技術產業的核心技術,這些優勢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下更容易被學習和效仿。因此,外資進入對激發本土企業特別是服務業企業的創新活力,提高國內服務業整體發展水平,具有明顯推動作用。
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將不斷增強。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國內資源供給和經濟發展需求之間的缺口不斷擴大。在這一階段,我國民營企業和制造業大多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不具備在全球范圍布局生產網絡的能力,國際化經營能力較強的企業大多是大型能源礦產類企業。因此,我國企業“走出去”相對集中于能源資源領域,以保證我國能源資源供應安全。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的國際競爭優勢逐步削弱,主動“走出去”參與東道國基礎設施建設,在海外布局研發中心、市場網絡和生產基地,培育品牌、技術、質量、營銷渠道等綜合優勢,成為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必然選擇。因此,未來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目的更多是為了提升全球布局能力和國際化經營能力,最終構建以我為主的國際分工體系,實現從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躍升。